当前位置:

欣从奇险得奇观——读彭其芳先生散文新著《醉在旅途》

编辑:redcloud 2014-12-10 00:00:00

 

    彭其芳先生最近推出的散文新著《醉在旅途》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写游名山大川后的所爱所感,如他上黄山览神奇,游庐山享恬静,去婺源访先贤,朝黄帝陵寻宗源,登长安城读历史,还写了壶口瀑布的震撼,钱塘江潮的壮观,等等,无不是一篇篇思想深邃、感情丰富的篇章,“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宋·李清照),他真有醉在山川的怀抱不思归之感;下部写他在人生旅途上难忘难舍的人与事,有相当一部分是写名人名家,有探讨沈从文的思想轨迹,有书写张学良的爱国情怀,有透视彭德怀的纯洁心灵,有揭秘谭士珍的文坛冤案,有展示武工队政委陈辉的传奇人生,等等,都是倾其所爱,浓墨重彩表达的。他写祖国的名山大川,也写了不失美丽的小山细流;他写古往今来的名人名家,也写了于平凡中彰显伟大的他最敬仰最亲近的人,且有一种十分可贵的担当精神。无论山川旅途,还是人生旅途,他都是“万里乾坤千里目,欣从奇险得奇观”(清·查慎行)。在旅途上,他一路走过,他一路留连,醉在漫漫长途,悟在件件往事,都留下了精美的文字。这两部分,就是两条奔腾不息的情感江河,而今在书中合流了,波翻浪滚,气势磅礴,惊涛拍岸,浪卷沙滩,深深地弹拨着人的心灵。

    先生在这部新书里,其构思新颖是其一大亮色。写文章,无论小说、诗歌或散文,构思出新,不重复别人的也不重复自己的,这是一条很重要的原则,也是成功之道。同一件事物,有人去写它的正面,也有人去写它的侧面,万万没有想到,先生在写常德新建的张公庙公路桥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去歌颂它,而是去写大桥旁已经死亡的老渡口,用老渡口的死来衬托出大桥的生,《张公庙渡口祭》一文可谓别出心裁,令人拍案叫奇。《醉在旅途》里的散文,也不乏这样生动的事例:如在《走进华清池》里,他不去怀古抒情,而是一声声拷问唐玄宗,并用生动的事例向白居易写的千古名篇《长恨歌》声声发问;在《繁华落尽后的浦市》里,他不把目光停留在一栋栋古宅的飞檐翘角上,而是用审度历史的睿智,去深刻地剖析全国名镇浦市的盛衰;在写著名作家谭士珍时,他也没有脸谱化,而是用一句古老的话“上有老下有小”来主导全文,他在轻松自然的叙述中,却道出了一个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话题。特别是一篇《漓江的另类风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之所思所忧。先生去了一趟桂林,回来后写了四篇散文:《宁静的桂林》、《诗意漓江》、《桂林觅韵》、《阳朔的西街》,等于把桂林写遍了。时隔几年后,他说为了“还债”,又写了篇《漓江的另类风景》。可以说这样写漓江,前不见来者。“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人欣然往人,每年的旅游收入十分可观,可是美丽的漓江之上却有当地人在乞讨,不是个象,而是群象,他们住在金银窝里,为什么还不顾人生存的尊严,无论男女老少,一个个冒着冬日的寒冷,扑下漓江去向游船上的旅客乞讨呢?先生心情沉重,笔也沉重,个中原故,他一直在深深地思索。他在文尾写道:“船渐行渐远了,看不见他们了。我回头再望望那些望不断的山,不禁在想:这眼前的山该占去了多少良田,使得漓江两岸土地稀少,土壤贫瘠,而且逼得漓江白白地从大地上流过,并无多少田地可以灌溉。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可是这岩山瘦水能给两岸的百姓有多少滋养?漓江山水固然美,是不是也有该诅咒的一面?”

    作为一位有良心的作家,就要把人民时刻惦记在心上,就要用智慧的眼光去观察社会,表现崇高,鞭挞丑恶。在这部书里,其芳先生文如其人,无私则刚,敢讲真话,敢吐真情,在很多篇章里都激荡着他大义凛然的正气,充分地表露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爱值得他爱的世上万物的情感。

    醉在旅途,虽醉犹醒,醒而为文。其芳先生在书中又一次告诉了我:应该怎样去做文和做人!(郑桦 2014年11月13日于常德)

 

    郑桦: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编辑过《桃花源》《散文时代》《作家梦》等报刊,现为《年轻时代》主编。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