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湘西州政协常委、州医院心血管专家、民盟州委副主委王福军
王福军作为湘西州政协常委、民盟湘西州委副主任委员积极投身参政议政工作,他先后向湘西州政协会议提交提案数十份,并有多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和重要提案。作为一名医务人员,王福军热爱医学事业,从一个初级医务人员成长为有“杰出贡献”的医学专家。
回顾成长历程,王福军笑言自己黑龙江籍贯、邵阳出生、成长在湘西的复杂经历。父亲是南下干部,长期因工作调动而迂徙,10岁左右来到湘西,便开始稳定下来。说起湘西,王福军满是热爱,在这里成长求学工作,他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湘西是我的第二故乡”王福军这样说道。
1981年,王福军毕业于湘西州卫校,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二届毕业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凤凰县民族中医院,当时很多科室都缺人。面对医院青黄不接的局面,王福军开始了自己的从医生涯,在这个充满“挑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三十年。80年代初刚毕业的王福军还是个毫无经验的小伙子,没有经验丰富的医生专家指导,也没有经过定向培训,王福军只能靠看书自学来积累经验,他说自己就是边翻书边看病,硬着头皮解决了一桩又一桩的突发状况和难题。
在30多年的行医生涯中,给王福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次抢救行动,当时有工人群众、消防官兵几百人急性中毒,王福军三天三夜都没合眼,虽然累得头重脚轻,但看到病人脱离危险他就倍感欣慰忘了疲倦,在他的精心医治下,此次事故无一死亡。
王福军在凤凰民族中医院工作的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十年。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内科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熟练掌握了内科尤其是心内科各种诊治技术,处理危重、疑难病症能力不断提高,能够快捷准确地抢救重病患者。在他的诊室里挂满了患者送的锦旗,每面锦旗都讲述着一个救死扶伤的故事,每面锦旗都是他德医双馨的真实写照。
一个好的医生,不仅要求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对患者有“感同身受”之心。多年的从医生涯,王福军始终将患者放在首位。他的手机24小时从不关机,经常在凌晨接到需要他出诊的电话,节假日仍坚守工作岗位。对此,他从不推辞。多年来,王福军常言感谢家人的理解与支持,如果没有他们作为坚实的后盾,也不会有自己勤恳工作而无后顾之忧。
王福军每天奔波于手术台和病房之间,还要进行科研活动,工作的忙碌不言而喻,还要写出这么多的参政议政提案,王福军一语道破天机:“提案的原始素材积累都来自于病人,在医院接触广,了解关系百姓切身利益和实际生活的问题更多一些。”自从当选为政协委员,王福军就把体察民情、参政议政当成了他的第二份工作。王福军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医院,和他的病人在一起,从他们那里能了解到非常多的民生民情。他说,这几年老百姓对提案、对“两会”越来越关心、越来越感兴趣了,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政府能为他们解决问题。就像今年,王福军在“两会”期间,提了10项提案,他以医生的专业视角提出观点,希望政府能够重视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医疗健康问题——如抗生素的滥用;加快实施湘西州土家医药,苗族医药保护法条例;预防慢性病,推广低钠盐等。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民生民情问题,都是王福军关注的焦点。
谈起未来,王福军说自己是和医院一起在进步在发展,2002年他调到州人民医院,当时还只分内外科室,如今分工更细更明确让王福军觉得大有作为。他所在的心血管内二科是2012年8月才成立的科室,相较于之前存在的一科,王福军认为工作的侧重已经有所不同,未来的他希望培养和带领自己的工作团队,开展技术研究,在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学科方向重点突破,有所建树。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今,王福军不仅是医师,还是全国多所医学委员会委员、会员,专业医学杂志特约撰稿人,在湘西州内外收获了不少荣誉和奖章。从王福军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的医德,一名民盟州委领导人的风采。(邓进)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