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吴明仁:高尚其人 精妙其文

编辑:redcloud 2014-06-24 00:00:00

 

    人品决定文品,很难设想一个不懂美、不爱美、没有高洁人品的人,能真心爱慕缪斯女神。一个真正爱慕艺术的人,自然会为她献身,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原慈利县政协副主席、县文联主席、民盟慈利支部主委吴明仁就是这样一个人品高洁的人,他不仅自己献身于文学艺术,还对象我这样的青年作家特别关心,甘当人梯。他历经坎坷,多年痴迷文学并为之无怨无悔地奋斗,展现在笔者眼前的这本专写“丝绸之路”风俗风情的散文专著《大漠风情》就是作者在文学天地里不懈穷径探幽的生动例证。另一方面,人品决定了写作者追求艺术的内容。高尔基曾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一个人追求的目标愈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愈快,对社会就愈有益。一个人不断向新的高度冲刺,而在这周而复始的冲刺中,他会得到很多等闲之辈根本无法得到的东西”。吴明仁老骥伏枥,高擎慈利文坛的旗帜,不断向新的高度冲刺。《大漠风情》即是他冲刺的一个里程碑。这本散文集共辑入散文作品三十五篇,作品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内容丰富而翔实,形象地描摹了天山南北之山川胜迹,历史掌故,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风情、土产风味。写景记游,怀古论今,无不妙趣横生,墨中生香。它既是色彩斑斓的民族风情画,又是古风犹存的丝路导游图,也是了解和欣赏西北风物的参考书。

    有了高尚人品的奠基,吴明仁在文学上的辉煌成果就自有精妙之处了。《文赋》云: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它表达了陆机创作论的一个重要观点:作文之由,一是感于物,即伫立于宇宙之中,深刻地观察万事万物以引起文思;二是本于学,即从三坟五典等大量古籍中陶冶情操,积累知识以加强文学修养;这大概是文学创作的不二法门了。吴明仁老前辈既具观察生活剖析事物的慧眼,又有勤奋好学积累知识的丰厚功底,还有长年主办《溇澧风》等文学刊物琢磨文学的实践经验,因而也就自然造就了他文章的精妙。从他散文集《大漠风情》中,我们可以大致归纳出其散文呈现“精妙”的几个方面。

    一是文生于情。《大漠风情》中的每篇散文都充盈着对描写对象的真情实感,无丝毫的矫情与饰伪,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是作者主观情绪与客观事物浑然一体的融合,例如《莎车纪绿》有云:“胡杨、红柳、沙拐子,这些极平凡的草木,它们屹立在风沙的前线,垂下青青的枝条,迎风起舞,洋溢着征服沙漠的豪情,它们用青春的色彩,创造着青春的事业!它们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而且根本不需要什么象征……”在这段话语中,吴明仁抓住了写散文的根本法则,通过摄取细碎而有意蕴的事象或具象,牵动读者或敏感或愚钝的心灵,借助感情的共鸣与理性的放飞,导向那种虽窄犹阔、虽小实大、虽近却远的境界。文中的胡杨、红柳、沙拐子可谓在新疆随处可见,但就是这些生活中的散金碎石被作者打磨得锃光发亮,并成为文章的枢纽,作品也因此获得了一种恢宏的意境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美。吴明仁在《大漠风情》中的一些抒情散文如《呵,塞里木湖》、《我为惠远歌唱》等,则于极其质朴自然的叙述中蕴蓄极其真挚深沉的感情,让读者随着他的情感一起律动,是一篇篇至情而生的至美之文。而他的纯游记散文,可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六月雪中过天山》、《神湖传奇》等就是这样的佳作。

    二是意溢于事。吴明仁的散文不但极富情韵,同时也极具哲学意蕴和思辨色彩,撇开叙述对象本身的意义去开掘更深的高远境界,这种特点有时表现为从叙述中提炼出来的直接底蕴。例如《在哈密瓜的故乡》中这样讲到:“我一面听他叙述,一面想像着‘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情景;数九隆冬,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围着炉火,端上一盘西瓜来,那鲜红或淡青的瓜瓤肉,蜜一样的瓜汁,就好象刚从瓜田里摘来的一样新鲜,吃着这样的瓜,该是多么惬意啊!可又觉得来之不易,一分享受,就是一分辛苦!”撇开这样话语形式的整饬和精彩不说,这种夹叙夹议不正是放射着哲理光辉和镀抹着思辨色彩么?

    三是无华而丽。片面追求写作语言的华美和堆砌形容词,那只是“绮丽不足珍”的浮靡。吴明仁是驱遣文字的高手,《大漠风情》读后,你会体味到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在与清新。这种清新绝非平淡,而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由浓而淡的境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形象和理念的直接载体,吴明仁无华而丽的语言风格,加上新奇贴切比喻的巧妙运用,使他的作品能在质朴凝炼中透出天然,在整饬排比中显出气韵。比如他在《神湖传奇》中这样写道:“啊,神奇的巴里坤湖,遥远的天山脚下的一笼绿烟,祖国西陲的一汪碧水!有谁知道,你湖底埋藏的是长满铜锈的历史、古代的神话传说;有谁知道,你湖面倒映的是花朵似的毡房和神骏的雄姿。我是远方游子,带着一身风尘,来到你身边,掬起一捧湖水,送到嘴边,一股凉意迎面扑来;用舌头尝一尝,啊,咸而且涩。你提醒我:湖里沉淀了多少眼泪和汗水,连同古往今来的漫漫岁月……”类似这样的句段在他的散文中是处处皆有。他运用各种比喻往往出人意外,显得特别多姿多彩。又如吴明仁在《天山深处一小镇》中有这样的绝唱:“哈萨克牧民头戴白色毡帽,从四周群山起伏的绿色草地上策马如箭而来,他们的坐骑上驮着羊毛、羊皮,有的驮着活羊,有的驮着马奶,好像觉得来迟了,把马屁股抽上一鞭,旋风一般卷进畜产品收购站或者个体户开的收购店。从这些店铺里走出来的人们,个个喜笑颜开,满脸光彩,随后又挤进街道两旁的商店和推铺,使得这奔腾的人流,又涌起了新的潮头……

    沈从文的姨妹张充和曾用“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来评价一代文豪,我则用“高赏其人,精秒其文”来评论吴老前辈。还有一点要特别强调的是,从文让人,而吴老扶人。这也许是吴老人品中的又一个闪光点。(作者:罗建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