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之名,其来有自。四面凭虚,其形如鼓;三面环水,水浪击石,其声如鼓。一山飞峙江边,蒸水环其右,湘江挹其左,耒水横其前,三水汇合,浩浩荡荡,直下洞庭。其山势之险,水色之秀,实天下名山胜水中不可多得,故有“石鼓江山锦绣华”之美誉。唐柳宗元赞为“水碧无尘埃”,宋朱熹誉为“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明徐霞客认为“石鼓兼具滕王阁、黄鹤楼诸名胜之优越,非吉安白鹭之可比”。
山左有武侯祠,相传为三国武侯诸葛亮督师于此。地以人传,于是石鼓之名大振。山之东北有“合江亭”,后易名为“绿净阁”,碧瓦琉璃,飞阁连云,雕梁画栋,流光溢彩。游人置身其中,无尘嚣之噪耳,有气清之悦心。清晨观日,可尽览东岸旭日之景象,霄夜玩月,可窥“双江玉兔”之奇观。俯瞰大江东去,三水帆樯天际稳,岳云湖波碧空流。广场左侧,银杏挺拔,枝干虬劲,历经春秋,阅尽沧桑。
临江坦道,满眼绿荫,遍地瑞草。每当清晨,老者挥拳舞剑,顽童跨马游园,夫妇良辰散步,师生假日联欢,情侣悄悄私语,侃爷滔滔雄辩。市民游客,百姓千家,到此一游,偷闲一乐,不亦快哉!
然,世事多变,当文化罹浩劫,良材为蛇神的年代,书院广场惨遭践踏,满目凄凉。幸有民盟石鼓总支有识之士,顺乎民意,建言献策,重修石鼓书院,并赋诗捐款,承传昔日之弦歌朗朗,人文蔚启,变古代征战地为今日文明楼,集讲学、读书、游乐为一体之胜地,从此,石鼓书院广场重放异彩。(衡阳 魏诗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