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老陈三年前好不容易在白沙路上租下了三平方米不到的门面,结束了他挑着修理担子穿街走巷吆喝“修伞补鞋啵——”风里雨里的日子,也省了城管同志的那份担心,一门心思踏实补鞋。
老陈说,安居方能乐业。扳起指头算,他到长沙已十多年,那双粗手细活受人欢迎,但真正显山露水也就这几年。他是湘乡尖山人,家境不宽裕,初中毕业爹就让他学上了修鞋手艺,说是“艺精一门,养得家庭。”行行出状元,鞋袜半身衣,鞋好人精神,发狠学艺就有出息。他靠艺成家,终在四十岁那年,小门店里添置了多功能立式修鞋机,改装了带缝纫性能的补鞋机,可应对各种款式鞋子的修补。窄小的门面虽只留给他一人操作的空间,但诚信揽来四方客,艺精招得八面财,小店终日顾客盈门。
陈师傅修鞋讲究胶补和线补紧密结合,内衬扎实,外讲美观,将鞋原汁原味地还给顾客。刘娭毑是店里的常客,头次来为给孙子补名牌旅游鞋。她拿着八成新的鞋对老陈说:“师傅唉,你说这千多元一双的鞋子孙子也不觉奇,竟当足球鞋踢,开了点点口子就喊不要了,要买新的,咯样子是一年三双还过不得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他爹娘援外也是当工人,伢子跟我长大,何解就不晓得‘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道理呢?娇儿不孝,少了德性,我急啊。”老陈听得连连点头,接过鞋子小心在机子上清洗,平实打磨后,垫好薄薄的橡胶皮,贴上胶水,掮进鞋楦,几经柔压后上油灯蜡,顿时鲜亮如新。刘娭毑拿起左看右瞧,喜不自禁地说,咯硬是好鞋,哪天我要把伢子带来,看你巧手变废为宝,学点节俭法子。传统传统,要有人传呀!
附近地区常有大工程开建,工地上农民工兄弟送来的大多是泥糊邋遢的平底胶鞋,老陈从不嫌弃,用机子清洗干净就补。兄弟们说,只有陈师傅心里最有我们,出门在外,挣一个子儿都不容易。老班子做工常年是赤脚草鞋,而今解放鞋当草鞋穿,下班穿皮鞋,脚享了福。但总不能鞋一烂就丢,老话说笑烂不笑补,有时莫忘无时苦,现在不也提倡节约型社会么?
老陈边做边听,心里甜滋滋的,只觉得心贴心,处处有知音,这长沙大发展还真少不得我们的农民工兄弟。每到傍晚,老陈就烧好茶水在霓虹灯闪烁的街景旁,和大家一起聊长沙,说家乡,度过快乐时光。
一夜秋风,长沙街头有了女士们长筒靴的靓丽景致。一天,一位中年妇女来到老陈店里,将一双鞋尖软皱皱的火箭靴给他看,气鼓鼓地说,年初赶俏买的才穿个把月,就成 瘪皮麻壳样,咯是“满妹子脸上打起荷花折——老早哒噻。”老陈从容地把手伸进火箭头一摸,原来尖头足有八分长,空壳皮子打不住力就变了形,是空心萝卜,中看不中吃。听话听音,锣鼓听声,老陈心里已明白,这靴穿了丢人,丢了可惜,大姐是求解方来了。老陈思量再三说,办法有一个,将尖角改为小圆头,还就势画图给她看。
平生头一回改高档长靴,老陈着实在描样、拆剪、胶模、成形上下功夫。十几道工序,心到手到,忙了大半夜。慢活出细艺,第二天大姐看到玲珑乖巧的小圆头长筒靴,一脸喜气地说又养眼又出味,夸师傅艺高人胆大,技好靴出新,要不我把这靴在您这里放两天,当招牌?
果然,姑娘大姐还真仨俩相约来到老陈的补鞋店改火箭型长筒靴。小圆头长筒靴配上款式新颖的羊毛衫或风衣,俏丽了大街小巷,老陈补鞋店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真是一双巧手改出了韵味,老陈终日里忙不赢,好在会针线活的妻子夜里从打工的火宫殿赶来帮忙。灿亮的灯光下,夫妻相伴忙中有乐,不愁了一双儿女读高中上大学的费用,只说他们爱读就送,哪怕出国留洋。老陈私下告诉我,他师傅叮咛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鞋是脚的守护神,哪里都少不得修鞋匠。(作者:冉晓仲 此文刊载于长沙晚报3月27日A8版)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