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孟姜女”的两部尚书
谭 兴 烈
“湖南津市孟姜女”传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铁杆粉丝纷纷亮相,想不到在明代嘉靖年间,也有这样一位省部级干部,诠释了一段“千古一哭”的情感故事……
明代工部尚书,户部尚书李如圭(1479~1549),字国宝,是湖南津市李家铺樟树岗人,明弘治乙未(1498)进士,曾任江西安富县知州,后调建昌任知县,在担任这两县知县期间,厘清弊政,剔除奸官,勤政为民,严于执法,盗贼望风而逃;按察福建,明察秋毫,贪官污吏引退;转任广西兵备,抚剿并举,獠狈归顺;擢升佥都御史,抚赈延,绥两州,救活数十万饥民;后升任工部尚书,总理河道事务,疏浚建闸,调节水利,方便槽运商贾,在嘉靖十八年(1539),澧州一带烘水泛滥成灾,李如圭奉旨筑堤,拦水筑坝,来到澧州后,他沿着澧水两岸观察测量江水流向,确定了江堤位置,用麻袋装土垒堤,但由于水中江猪作乱,江堤屡筑屡溃,险情不断,李如圭大胆作出“内堵流水,外压基脚”的决策,但由于基脚被江猪拱穿,一些堤段仍在翻砂鼓水;李如圭将棉絮、木屑钉进被江猪拱穿的裂缝,但筑起的江堤仍挡不住滔滔的洪水,李如圭急了,又采取抛石保基脚的办法,却镇不住作乱奔去的水龙,强大的洪水仍挤压着百孔千疮的堤身……
筑堤的办法都使尽了,仍未见效,李如圭整夜睡觉合不上眼,这天,他喝了一点烈酒,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忽然一阵清风吹来,一个年轻的女子站在他前面说:“尚书大人,我是你的同乡孟姜女,我知道你是一个好官。为了家乡的老百姓,筑堤卫家,也是我的一份责任,今天我来,是告诉你一个办法,请你派人收集破铜烂铁,然后把这些破铜烂铁铸成鼎锅一样的铁砣下堤脚,抛在河中,堵住江猪拱穿的堤身黑洞,堤脚隐了,江堤才能坚如磐石!”说完,推了李尚书一把,李如圭醒了,揉了揉惺松的睡眼才知道是孟姜女托梦,他早知道秦代以来,此地就流传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滴血辨夫的传说,只是不知她最终死在哪里?他坐在床上想了一会,便按照孟姜女梦中的指点,派人四处收集废铜烂铁,铸成鼎锅一样的大铁砣放到江里,这个办法真灵验,江猪望着那些大铁砣,只好无奈地游走了……
李如圭身先士卒,带领导民工们筑起了澧州大堤,从此,澧水两岸再也不受江猪拱堤脚的威胁了,李尚书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李尚书为了感谢孟姜女梦中出点子筑堤的恩德,工程一完,他便回到孟姜山搜集孟姜女与范喜郎的故事,寻找到了孟姜女望夫的“望夫岩”,“望夫竹”、姜女在江边洗衣的“姜女镜石”。在明代所撰《澧州志》上,他看到了晋卓云撰写的“孟姜故宅碑”碑文,他找到了此碑,仍屹立在孟姜山北面,从上面知道了孟姜女死在陕西潼关。于是,他向皇帝请求到陕西放赈,在陕西潼关,经当地人指点,他找到了被当地人供奉的孟姜女神像,找到了孟姜女哭夫的“泪泉”,当地人说她是澧州人,查阅陕西明代《耀州志》,也有所记载,他请人按原样塑了一尊孟姜女神像,租了一只大船,把姜女像平平安安运到了澧州,到澧州后,与澧州知州汪倬商议在孟姜山建祠,表彰她的贞烈。在工程快完工时,又适逢湖广巡抚右副都御史林大辂视察,林大辂拨款增修为五进三十二间,分山门、钟鼓楼、百炼堂,绿云宫,诗碑诗廊等,题名“贞烈祠”,并上书嘉靖皇帝嘉奖孟姜女贞烈,将孟姜山改名为嘉山。
李如圭一生不仅政绩斐然,而且文声卓著。他的作品《怀古集》、《武当行宫记》等现仍存于世。晚年,他回归故里,乡邻们以为他一定带回许多金银珠宝,哪知见到李如圭后,几口大小不一样的樟木箱子,装的全是他平日喜读的书籍,和他采录的家乡民间传说,为整肃乡风,他探究湘北澧水流域曾为秦黔中郡的历史原因,从中听到了本地许多孟姜女的故事,为寻找孟姜女的遗踪,他巨眼独著理出了孟姜女故事的传承脉络与历史系统,并在陕西同官寻找了她的下落,于是想表彰她的“贞烈”。与林大辂等一起筑起了“贞烈祠”。“贞烈祠”修起后,李如圭撰写了《贞节祠记》刻在石碑上,碑文云:“嘉山孟姜女传说,自秦历今,千余年,澧人称颂不衰。”又题写了“嘉山孟姜女祠”,录在他的《怀古集》中:诗云:
烈女何年矢所天?哀号哭死未亡前,
声声彻骨城倾堵,点点伤心地涌泉。
黄壤无情学梦蝶,青山有意怨啼鹃。
杞梁久已同枯草,尚托清风入汗编。
此诗由于尚书大人阶级、历史的局限,极力歌颂了“节”与“烈”,但他还是含蓄地批判了秦代的徭役与暴政,掀起了明清文人歌颂“孟姜女”,为孟姜女建庙的热潮。“但愁苦役筋骸尽,谁识深闺跋涉劳”便是较好的概括。李如圭把“嘉山孟姜女传说”的传承推向一个新的天地。五百年来竟有支配全国的力量,并辐射到东南亚、日本。他退隐还乡后,书“宏济艰难”以明志,游历家乡名胜,撰写诗文,正直公允,亲和谦让,“不入深山访僧道,偏向绿水寻逍遥。”洞庭水、嘉山月,他是第二个把嘉山孟姜女的故事传承于史册的官员(第一个是晋代卓允)。他于公元1549年病逝于家中,死后埋在安福县白岩山(今临澧新安镇白岩村),相传灵柩启程那天,澧州城万人空巷,商者罢市,农者辍耕,孟姜女庙的香客与信奉傩神孟姜女的居士们送殡,哭奠者百里不绝。
四百多年前的李如圭,带着一颗淡定平实之心,用诗文的形式记录长期流传的嘉山孟姜女传说,全力去发现她的真实与真诚;追踪、发掘埋葬较深的民族传统艺术瑰宝,这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化的表达,而且有益于社会,为我们研究孟姜女展现了一片新的开阔天地,形成了鲜明的楚文化特色。让“嘉山孟姜女传说”这株民间田野文化中的秀竹,孕育于苦寒,萌芽于春雨,让它传承的生命在历史的前行中演绎出无限生机。(作者系常德津市民盟盟员)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