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诗与谜

编辑:redcloud 2011-11-07 15:59:41

张国鹄

 “诗永远应当是个谜,这就是文学的目的所在。(《关于文学的发展》)这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一句名言。这话显然有些偏激,不过,也不能不承认它有一定道理。因为诗与谜尽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然而,细细想来,它们之间还是有不少相似相通之处。认真研究辨析二者异同之点,可以肯定,对诗人谜人在创作实践中增强文体意识,增进理论自觉,从而提高其作品的美学品位,定然大有益处。

诗谜相同之点

首先让我们鉴赏大家耳熟能详的两个诗、谜作品: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麻屋子,红帐子,里头睡个白胖子。

——谜语《花生》

两个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有形象、有画面。由此可知,创作过程中,作者运用的都是形象思维。这是诗与谜第一个相同点。其次,“豆”、“豆萁”、“麻屋子”、“红帐子”和“白胖子”等均非实指,而是比喻(借喻),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自是驰骋想象的产物。故而“想象丰富”这便是诗与谜第二个相同之点。

究其实,诗与谜的相同之点,集中表现在其心里背景方面,这从某些名家有关言论中就可领略一二。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称谜语为“讔”。他说:“‘隐”者“隐”也;遁词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隐”就是隐藏的意思,用隐避的语言表达某种意思,用巧妙的比喻来暗示某件事情)又说:“‘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谜”就是把话说得回环曲折,使人迷糊的意思)。马拉美宣称:“指出对象无异是把诗的乐趣四去其三。诗写出来就是要人一点一点去猜想。这就是暗示”。是呀,诗与谜都是“暗示”的艺术。这就是其心理背景中最本质的东西。关于谜语的“暗示”,美学家朱光潜有过极为生动的描述,他说:“就谜语作者来说,他看出事物中一种似是而非、不即不离的关系,觉得它有趣,值得让旁人知道……同时又有游戏的本能在活动,仿佛猫儿戏鼠似的,对于听者要延长一番悬揣,使他的好奇心因悬揣愈久而愈强烈……就猜谜者来说,他对于所掩藏的神秘事件起好奇心,想揭穿它的底蕴……几经摸索之后,一旦豁然大悟,看出事物关系所隐藏的巧妙凑合,不免大为惊赞;同时他也觉得自己的胜利,因而欢慰”。(《诗论》)这种心理与读诗时的感受几乎毫无二致。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诗人写诗,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是“原创”;读者读诗,也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是“二度创造”。诗美的实现,就包含着这两个创造过程。如果诗写得太浅露,太直白,比方《七步诗》不是出以“煮豆燃萁”的借喻,而直言“本是同母生,相逼何太急”,这就不成其为诗,自然读者也无从获得审美的快感。诗的审美特征,就是在一种含而不露,欲言又止,似隐似显,若有若无的空灵与迷惘之中,使读者经历一番“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寻绎与玩味,最后突见“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这才获得审美的愉悦与惊喜。正所谓“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毛宗岗《三国》评语)

从唯物辩证的哲学观点看,事物的相同点是“矛盾的普通性”,事物的不同点则是“矛盾的特殊性”。相比之下,人们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更为重要。因为只有深刻地认识了事物的“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区别事物,才能洞察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并熟练地驾驭该事物,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中进入一个较高的境界——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

诗谜不同之点

一、“诗重抒情,谜重咏物”,诗使用意象语言,抒发诗人对人生的感悟,暗示深邃广阔的精神世界;谜则是以富有特征的线索暗示隐藏的谜底,而谜底大都是一个具象的事物,且并不负载情意内容。试看谜语《眼睛》:“白天忙忙碌碌,晚上茅草盖屋”,解谜人通过猜射,谜底找到了,谜语也就没有其它什么意义了。诗则不同,比方同是写“眉眼”:“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翻译成白话:“绿水涟涟是离人汪汪的泪眼,青山重叠是离人紧锁的愁眉”。前人有所谓“眼如秋水,眉如春山”,词人王观却把它反过来说:“水是眼波,山是眉峰”,这就把景语化成了情语,情景交融,让送别友人时那种缱绻深情强烈地振撼读者的心弦,给人以味之不尽的诗意。又如同是写雪天景象:

此僧从未入娘胎,昨夜天宫降下来。

暂借此间投一宿,明朝日出返天台。

这是明代才子解缙作的谜语,谜底是“雪和尚”。读完只觉得作者聪明睿智,想象丰富,谜面与谜底扣合得极为巧妙。虽则形式上用“诗体”写成,但读者并未从中感受到真正的诗情。我们再欣赏五绝《雪景》(祝钦坡),就能更进一层分清诗、谜的差别:谜,启人以智,诗,动人以情。

冰封水不流,雪压关山颤。

寒鸦冲冻飞,奋与天风战。

诗篇不独以简劲的语言再现了“坚冰封锁大地”的严峻局面,更以“寒鸦冲冻,奋战天风”的雄奇意象,彰显出一种不屈服于任何险恶势力的“硬骨头”精神,从而表现出一种肃穆、悲壮的崇高美,并从中迸发出一股激人奋进的力量。吟咏之间,令人自然忆起“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那“雄视百代”的豪语,其内涵的深刻和丰富,那是任何咏“雪”的谜语所不能望其项背的。

优秀的诗篇内涵为何如此丰厚,黑格尔老人作了准确地回答:“诗要表现的不是事物的实在面貌,而是事物的实际情况对主体心情的影响。”(《美学》第三卷下册188页)是的,“事物”(物质世界)总是有限的,而“心情”(精神世界)却是无限的。

二、“诗无达诂,谜有谜底”。谜的内涵和目的一般是确定的,单一的。谜底找到了,解谜的过程自然也完结了。而一首上乘的诗歌却没有明确的解答。因为诗歌所寄托的是诗人的情怀,表现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发现。展示的是一个深邃浩淼的精神世界;而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读诗的人(接受者)由于经历、教养、心境等等的不同,对同一诗歌作品,会有各自不同的解读和发现,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例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点了你的窗子,你装点了别人的梦。

文学批评家刘西渭抠住“装饰”二字,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而诗人自己则着眼于“相对”,认为表达的是形而上层面上的“相对”的哲学概念。也有些人反复吟咏之中感受到了一种朦胧的“单相思”的爱恋之情。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再如陶钝的五绝《静》:(1992年首届中华诗词大赛优作)

榻上猫鼾睡,盆中花自开。

老妻相对坐,不见客人来。

有人从诗歌安谧、宁静、闲适的优美意境中,读出了“和平”、“幸福”的韵味;有人却从“老妻相对坐”而默默“无言”感受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陈年老酒式的夫妻情爱;还有人从“不见客人来”品到了老干部退下来后那种“人走茶凉”的无奈;也还有人从诗中抒情主人公“清静寂定”的心境中感悟出一种淡淡的“禅味”……种种解读,“见仁见智”,正所谓“诗无达诂”。也正因为“诗无达诂”,才为我们的审美探险,留下了永远开掘不尽的宝藏,从而使诗歌获得了永不枯竭的艺术生命。高考语文试卷中给诗歌鉴赏定出标准答案和对错选项,应是有乖诗学原理的。

谜语的解读却没有诗歌那样灵活自由,它一般只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比方“字谜”:

一字九横六竖,问遍天下不知。

有人去问孔子,孔子想了三日。

这谜出得很刁,谜底就藏在谜面“三日”里。三个“日”字可不就是“晶”字吗?然而,它就只可能是这个谜底。这是确定了的。再看一个“物谜”:

皮包瘦骨硬脊梁,几遮苍天论短长。

乐被游子挟腋下,任你倾盆走他乡。

明眼人一看便知此谜射“伞”。可这“伞”就是它唯一的谜底。任你怎么解读也不可得出别一谜底。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一谜多底。请看这则多底谜:

赤橙黄绿青蓝紫(打国名一、戏剧术语一、针灸穴位名一、成语一、常用词一、)其谜底依次为:以色列/彩排/隐白/五颜六色/各色各样。

请注意,多底谜,虽然多底,但也还是确定的。不会像解诗那么自由灵活。所以如此,仍然是为审美机制所制约:“诗主写心,谜主体物”。“心”(主观世界)无边无岸;“物”(客观世界)总会受到某些限制。

诗与谜的区别,从理论上鉴定自是渭清泾浊;而从实际中辩析,则又显得扑朔迷离(理论与实际总是存在一定距离,这是永远困扰人类思维和认知的一个“顽症”)请看这个作品: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会猜谜的人,一眼就看出这“谜底”是“风”。咏“风”而不着—“风”字,谜底与谜面扣合得严丝合缝,构思的确高妙。然而,这并不是谜,而是李峤(644713)写的一首有名的咏《风》诗。李峤,初唐诗人,当时很有诗名,曾以风、月、雨、露等为题写了不少咏物诗。《全唐诗》中有他一席之地。再看一个传诵不衰的作品:

想当年绿鬓婆婆,自归郎手,青少黄多,受尽了多少折磨,历经了多少风波。莫提起,提起来,清泪洒江河!

感情丰富,意境凄婉,诗意盎然,反映了旧社会妇女的不幸遭遇和悲苦心情,读之令人动容,确是好诗。关于这个作品,还流传着一个颇具戏剧性的“本事”:有一才女,家遭变故,下嫁船夫。婚后丈夫、婆婆都很喜欢她,她在船上每每触景生情,吟诗作赋。某日诗兴大发,吟出以上作品。婆婆一听,大为光火:你在我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你受过什么“折磨”呀?才女听罢,哈哈大笑:“婆婆你误会啦。”说着眼光瞟着“船篙”并用手直指,“我说受‘折磨’的是它呀!”原来,才女吟的竟是一则诗谜,一则多好的诗谜呀!千百年来,不胫而来,众口流传,给人以美的享受。有人曾给谜语定义为“文字游戏”,看来,这个定义,似有商榷的余地。

说到“诗谜”,被誉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荟萃着不少精品(第22回和第50回里共有27则)。这些作品,既是闪烁着智慧之光的谜,又是流淌着神韵之美的诗。今仅推出林黛玉所制“更香”即可窥一斑:

朝罢谁携两袖香?琴边衾里两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不烦待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作品构思奇巧,物我相谐。以其缕缕烟散暗示自己与宝玉之间的“木石前盟”将被封建礼教的枷锁彻底击碎;同时也隐喻其“香销魂断”的悲剧结局。吟咏起来,真令人伤心断肠:是的,这是上好的谜,也是耐读的诗。“尝一脔而知鼎味”,仅从这一则小小的诗谜里,也足以窥见曹雪芹这位旷世奇才深厚的文学功底。

诚然,诗与谜是两个很接近的“物种”。文学巨匠曹雪芹,将其进行杂交、嫁接,就使得作品焕发出瑰奇新异的艺术活力,闪耀着幽婉玄妙的迷人风神。行文至此,笔者陡然萌发了一个想法:诗人们在“读万卷书”之余,研读一点优秀的谜语,尤其是诗谜,这对活跃艺术思维,丰富想象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提高诗作的艺术含金量,我想多少总会有些帮助的吧,诗人们不妨一试。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