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盟扶助新农村,精神文明驻山镇

编辑:redcloud 2016-07-14 00:00:00

——浏阳市龙伏镇石江村调研
刘建荣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深入发展,如何发挥城市的带动与帮扶作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等关注的重要工作。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克服重重困难,确立位于浏阳市龙伏镇的省级贫困村——石江村为帮扶单位。十三年的携手共建,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湖南模式”,为其他省市的城乡共建提供经验借鉴。本文通过分析民盟湖南省委等的帮扶工作及石江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探寻民盟湖南省委城乡共建创造的“湖南模式”的经验,指出城市帮扶农村一是应尊重农民的主体性,二是应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三是应从改造农民的思想情怀着手,四是应发挥村支两委的模范带头作用。
    关键词:民盟湖南省委   城乡共建   精神文明建设  湖南模式

    石江村,位于长沙浏阳市龙伏镇西北,由原江美、上源、福源三村合并,总面积10.5平方公里,林地15000多亩,耕地2300多亩,稻田1800多亩。辖1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00余人,其中共产党员104人,60岁以上老年人500多人,外出务工农民1000余人。可以说,留守石江村的基本上是老幼妇孺,村庄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萧条,到2003年人均收入不到600元,属省级贫困村。自2003年以来,石江村在民盟湖南省委、民盟长沙市委的帮扶下,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由贫困村向新农村的完美蜕变,精神文明新气象也蔚然成风。

     一、民盟十三春秋夯实精神文明基础
    从2003年开始,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将浏阳市龙伏镇石江村定为扶贫点,聘请专家根据石江村实际情况制定了《石江村2007-2020年村庄建设性规划》,对该村的总体布局、道路交通、公共设施、经济发展、文体教育、环境保护、文明屋场建设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远景规划,并制定具体可行的“造血功能”帮扶。
   (一)公共设施建设提升村庄品质
  “要致富,先修路”。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遵循这一基本法则,为了帮助石江村脱贫致富,决心从改造交通道路等公共设施入手,经过多方努力,到2007年底就为石江村争取到1250万元,修建长达15公路的水泥路,及平整土地1800亩,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的目标,土地资源也得到了极大优化,水利设施全面改造,从而涌现出一群现代化机械作业的种植大户,农作物产值得到很大提升。紧接着,在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继续寻求多方支持,在石江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石江村移民点建设、办公大楼建设、文体场地设施建设、工业园建设、分类垃圾站建设等一一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13年的上下联动,使石江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农业科技推广奠定经济基石
     石江村山多地少,农业产业单一,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千百年来石江农民祖祖辈辈以耕种农田水稻为生,经济收入微薄。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在充分调研石江村的地理环境与农民的生产状况以后,根据实际情况对石江村开展多向科技扶贫,调整石江农业产业结构,在发展粮食作物种植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作物。一是组织专家向村民传授烟叶种植技术;二是建立美国红提和中秋酥脆枣种植基地;三是推广盟员专家发明的“135保健养猪技术”,扶持养猪大户;支持建立搅拌站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兴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小型家纺厂等小微企业,打造浏北特色品牌,促进村域经济发展,无公害生猪、有机蔬菜、金龙烟叶、富硒优质稻米、美国红提、高山奈李等农业经济品牌,已小有名气,在城乡畅销。经过一系列的经济产业扶持发展,石江村民的人均收入也翻了十多倍,从2003年的人均收入不到600元提高到2015年人均收入超过7000元,农民生活正在逐步走向富足。
   (三)干部队伍培训增进团队力量
    干部是旗帜,领导班子的水平决定了一个村的发展水平。民盟湖南省委和长沙市委在帮扶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村干部的带动与协调作用,十分重视提高村干部的管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民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和工作特色。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多次组织石江村支两委干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文件精神,学习管理知识和业务知识,学习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还带领村支两委干部赴浙江等地考察学习,见识沿海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先进成果,学习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思路,开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视野等,激发了领导班子创业热情和引领发展的能力。如今石江村建立了一支稳定团结有朝气、能战斗、讲奉献、群众认可度高的村支两委领导班子,村支两委成员平均年龄43岁,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13年历经四次换届,班子五人均是高票连选连任,深得农民群众信任与支持。近年来,石江村在村支两委的团结带领下,在全村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四)文化教育帮扶激发精神活力
     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始终认为文化教育是改造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根本途径,因此,与石江村建立扶贫联系村以后,一直关注石江村民的文化教育发展,不仅帮助石江村建立图书馆和村民文体活动中心,还帮助石江村成立科学协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群众工作站和村民文艺表演队等;大力支持教育发展,龙伏镇中心小学被定为烛光小学定点帮扶,为老师讲公开示范课,为中小学校捐赠课桌椅、校服、乒乓球台、幻灯机等;坚持每年奖励考取大学的石江学子,至今已累计送出奖金11万余元,2006年民盟湖南省委杨光个人捐资人民币2万元,带动村委每年也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奖励考取大学的石江学子,使山村后辈勤奋好学、奋发向上、报效家乡蔚然成风;发动长沙市两个文化环境好的学堂坡社区和三角洲社区与石江村建立“湖南民盟同心社区”,为石江村开展送医药、送法律、送文化、送春联、送书籍、电脑等活动,为石江村培育起良好的文化教育风貌。2008年,民盟省委副主委、湖南师范大学委员会主委杨君武教授带领学生进驻石江村1个多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和宣讲涉农法律法规活动,给全体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专业农户讲解中共中央2004-2008年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把党的政策和关怀直接送到农民的心坎里,用党的政策鼓舞农民、激励农民、指引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精神力量。2010年民盟湖南省委组织部分盟员企业家向石江村贫困大学生捐赠60000元助学金,联系长沙市教育局幼儿园向龙伏中心幼儿园捐赠500册幼儿图书,并建立起相互联系的长效机制。2012年民盟湖南省委副主委、民盟湖南师范大学主委再次带领盟员教师赴石江村开展赠书活动,为石江村图书室捐赠300多册实用图书和刊物,比较高多次组织学校卫生院盟员为石江村民进行义诊送药活动,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意识和学习意识。

    二、石江精神文明铸造新农村灵魂
      石江村支两委干部及民盟湖南省委、民盟长沙市委社会工作处的同志充分认识到有人才有农村、有人才有城镇,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农村与城镇。人是主体,人是社会发展的关键。他们始终以精神文明铸造石江村民的灵魂来带动村镇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垃圾分类培养环保意识和卫生习惯
   石江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来发展,不仅重视发展生产解决农民生活宽裕的问题,更是抓住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做文章,协调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发挥党员关不的先进模范作用,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来改变传统乡村面貌,带动新农村其他工作的发展,使农民对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落实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上,从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促进农村其他工作的落实与发展。为此,石江村在公共设施建设中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处理的建设,并在村民中广泛宣传,培养村民的环保节能观念,养成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逐渐使村庄做到了整洁环保,生活更加洁净雅致。村民中还涌现了不少热心公益、义务环保的村民。如家住上源片新屋组老人刘海滨,70多岁了,在村上建立垃圾池分类处理垃圾以来,坚持为村民义务清扫、捡拾垃圾,看到村上路边设置的垃圾小焚烧炉满了就常常自发帮着焚烧,同时告诫个别乱丢乱倒垃圾的村民注意保护环境卫生。上源片湾里组党员、村民小组长陈武生,也常常义务清理村道卫生,对个别不良习俗影响公共卫生的人敢于直面批评。他常对人说,“治理脏乱差,自觉维护靠大家。”就是在这些积极维护环境卫生的村民带动下,整个石江村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焕然一新,大家都自觉维护家里家外的环境卫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文体锻炼培养健康体魄和优良情趣
     石江村民逐渐致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渴望,石江村支两委及民盟湖南省委及时建设群众活动中心、篮球场、乒乓球场、图书室、电脑室等,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舞龙队、健身舞队等。呼应了农民的需求,农民热情很高,自发参与建路灯和文体广场,村上现有4个群众活动中心,2个篮球场,农民经常自发组织篮球比赛等。上源片罗美组沈文香老人儿女在外地工作,组上安装路灯资金缺口几万,老人一个电话,儿女们就捐了几万元。他们朴实的言语道出了期盼和感恩家乡发展的情怀:“不图名不图利,我们作为在外游子,没有为家乡建设出力,每每回来感觉家乡巨变,我们心存感激。虽然我们既无权,也不是老板,但我们愿意尽自己的绵薄之力。”随着村组文体设施的建设,农民群众的文体生活丰富多彩,大家热爱上文艺体育运动,不仅丰富了精神生活,而且还增强了体魄、培养了良好情趣,村上农民赌博的少了。买“六合彩”的也减少了,农民更勤奋了,家庭更和睦了,村上十多年未发生一例刑事案件,也没有相互打架斗殴的,农民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农村风尚也不断优化,“幸福家园”、“幸福屋场”的建设不断取得成效。                                                                                                                                                                                                  
     (三)文化教育培养人文素质和感恩情怀
    石江村一直秉承湖湘文化的精神,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无奈省级贫困村中确实不少农家送不起孩子上大学,从2006年起,民盟湖南省委、石江村支两委开始对当年考上大学的学子进行奖励助学,2006年奖励13名考上大学的学子每人2000元,从此成为石江村的惯例,至今已经累计送出奖金10多万元。每年正月初六,村支两委都会邀请民盟省委参加召集本村回家过春节的大学生举行座谈会,一方面关心大学生们只身在外的学习、生活情况,另一方面也请这些见多识广、知识广博、信息灵通的国家未来栋梁为家乡的发展献言献策,为家乡发展贡献知识与智慧。民盟湖南省委和石江村支两委都认为,教育应从娃娃抓起,不仅送教下乡,还确立浏阳市龙伏镇中心小学为定点帮扶的烛光学校,为学校培训优秀教师,并为孩子们送书籍、送课桌、送电脑、送学习用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与学习质量,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为孩子文化学习提供基本保障。每年教师节,村上还对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上的慰问,倡导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心下一代教育。通过一系列文化教育帮扶活动,大大提高了石江村学龄孩子的人文素质与感恩情怀。2013年陈颖高考后确诊罹患白血病,村组及乡邻亲朋纷纷捐款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及时手术并康复,2014年9月陈颖怀着感恩之心回到大学学习,表示一定好好学习回报社会,感恩所有关心和帮助她的人。陈竞喜、徐娴,由于家境贫寒无法筹集起大学学费,也是在村组乡邻及民盟湖南省委等的帮扶下完成大学学业,现在工作岗位上始终把感恩之情化作工作动力,报效国家与社会。走出石江村的大学生们现建有QQ群,互相学习交流,通过他们学习的专业知识报效家乡,为家乡建设、环境整治等进行指导、献计献策。
    (四)评优创先培养孝道精神和公序良俗
    石江村为了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多种多样的评优创先活动,每年评选出好儿媳、好兄弟、好儿郎、五好家庭等;并石江村道德模范文化墙,表彰这些好人好事、先进模范,培养村民的孝道精神与公序良俗。同时还发挥老年协会、妇女协会、青年协会等的作用,大力宣传引导,为农民移风易俗、敬老尊贤、慈孝传家、和睦邻里等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上源片湾里组的村民刘贵阶妻子中风瘫痪十余年,儿子尚未成家。从四十余岁起,就照顾生病的妻子的生活起居,十几年如一日,家里家外,田间灶头,精心护理妻子,自己60多岁了,虽然花白了两鬓,却让人称颂。江美片软桥组的青年妇女潘建梅,她家本是为她招的四川上门女婿,但她看到夫家兄长贫弱、母亲年老无依、收养的侄女年幼,就把他们一起接过来同吃同住,无微不至的照顾,并一直送小侄女高中毕业出嫁,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潘建梅被乡邻评为当之无愧的好儿媳。福源片毛家组的刘德清,虽然自己已过花甲之年,仍农耕不缀,悉心照顾90高龄养母几十年如一日。乡邻钦佩,两次评为好儿子。这些实实在在生长在村民中的模范典型,就是一座座楷模和丰碑,引领村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大飞跃,优良的乡风民俗进驻山村,道德模范蔚然成风。

     三、城乡共建“湖南模式”的启示
     经过一系列的建设和引领,现在的石江村已经旧貌换新颜,成为基本符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走近石江村,水泥路四通八达,农田平整肥沃,饮水洁净便利,尊师重教之风、尊老爱幼之尚、遵纪守法之意深入人心。石江村多次获得“先进党总支”、“综合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综治维稳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还被评为“省级生态环保村”、浏阳市“同心”示范村创建工作模范单位。这些成绩的取得虽然主要得力于优良的村支两委班子和村组群众的共同努力,但也离不开民盟湖南省委、民盟长沙市委的全面支持,为城乡共建树立起了“湖南模式”的典范。回顾13年的携手共进,这一模式留给了我们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第一,城乡共建应尊重农民的主体意识。民盟湖南省委、民盟长沙市委从2003年起与浏阳市龙伏镇石江村携手共建,一直以农民为主体,以村支两委为主导,群策群力,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尊重农民的意愿,遵循农民的传统与习俗,依农民的困难与期望而按图索骥,始终遵循“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结合实际,持之以恒”的原则,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农民期望出行方便,民盟省委就会同村支两委四处为之筹资修路,改善交通状况;农民期望丰富文体生活,民盟省委就会同村支两委找场地、立项目,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农民学子上大学有经济困难,就联合村支两委动员企业家等为学子们扶危解困、助学成才。民盟始终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自己摆在帮扶的位置,助推新农村建设,从而深得农民群众与村支两委的欢迎,并能迅速取得成效。
     第二,改变农村应首先改造农民的思想情怀。农村是农民的农村,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对农村的热爱。石江村支两委和民盟湖南省委不仅考虑到石江村是一个省级贫困村,更考虑到石江村是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为主的状况的村,他们努力考虑着怎样通过精神感召和现实感召把农民召唤回来,不仅使这个落寞空空的村充满人气,更是使农民回来为家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发展家乡、繁荣家乡。他们依据已有的地理条件,在山边发展红提、烟叶等种植业,开发旅游业;在高速公路边建设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让有技术在地打工的农民可以就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好在家的老人孩子,也能发挥技术特长不减少收入,甚至还能合理安排时间种好自家的责任田。农民在家可以跟在城市一样享受到文体生活,还能不减少收入照顾好家庭,许多农民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纷纷回乡不愿再在外面漂泊,立志努力把家乡建设成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更加发展的美丽乡村。
     第三,支农活动应“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相结合。民盟湖南省委和民盟长沙市委在支农活动中吸取其他地方的经验和教训,认为当今的农村虽然确实贫穷,但要改变这一落后面貌,单靠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是不能完全改变当今农村的被动局面的。“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这句话是颠离不破的真理,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改变农村的旧面貌,建设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物质丰富、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们坚持在支农活动中“输血”与“造血”相结合,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突破口,既“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在交通道路建设中,农民自己搞设计、拓路基,家家户户参与建设;在种养殖业的发展中,农民根据自己的实力、技术和环境条件,自己确立项目,民盟根据各家各户的具体需要与实际为其寻找技术指导与产销帮扶;在文体项目的建设中,农民自己找场地,民盟依据场地情况引进政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聘请艺术和技术指导,使农民在自娱自乐中享受精神的满足与快乐。从而使支农的各项活动找到了支点并得到快速发展。
    第四,农村工作应发挥村支两委的模范带头作用。村民自治的乡村管理模式是基于农民主体地位而形成的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因此,在农村工作中,村支两委才是农村工作的基层管理机构。不管哪一级组织对农村和农民的关心和扶持,都应该以发挥村支两委的积极作用为支点,激发干部的积极性、带动性、战斗力,只有撬动村支两委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村工作才能获得良性发展。民盟湖南省委观点明确,始终立足于培养一支团结、实干、高效的村支两委班子上下工夫,不仅经常深入到村支两委班子中从思想上、工作中引领他们和培养他们,而且还多次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和典型经验地区去学习取经,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工作能力。使一个班子历经快五届了在换届选举中农民群众还是不肯换下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使这个村支两委成为了农民群众最信赖的班子,自觉战斗在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农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使贫困村在短短的十来年间过上了小康生活。
     总之, 民盟湖南省委自2003年以来十三年的帮扶,给石江村注入了鲜活的力量,推动石江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十三年是石江项目建设最多、基础设施不断夯实的十三年,是石江产业转型、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十三年,是石江民生持续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攀升的十三年,是石江教育逐步壮大、社会事业跨越推进的十三年,是石江村级班子树立威信、基层组织得以巩固的十三年。石江村民逢人便夸民盟湖南省委,把民盟湖南省委的同志当亲人,为城乡共建树立起了“湖南模式”的丰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