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新内涵研究

编辑:redcloud 2022-12-20 00:00:00

        摘要: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追求。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船政、宪政、新政为标志的现代化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实践,从改革开放以来以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为标志的现代化设计,到新时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标志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历程。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不难发现,新时代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时代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探索
        回顾历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建设一个富饶强大的祖国,作出了各种艰辛的努力和探索。这既是封建王朝衰败乃至灭亡的终点,又是现代化新中国萌芽壮大的起点。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形成,经历了四个不一样的发展阶段:以船政、宪政、新政为标志的现代化探索阶段;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实践阶段;以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为标志的现代化发展阶段;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标志的现代化完善阶段。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船政、宪政、新政为标志的现代化战略探索,成功开启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意识。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其发展历程可以上溯到清朝末期。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师夷长技以制夷”便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一些有志之士的共识。在他们看来,战争的失利,主要是因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于是,一部分当权派花巨资从西方引进机器设备、科学技术和军事装备,创办了一批军事企业、创建了近代海军。这一时期仅舰船的购造费用就超过了3000万两。【1】同时,又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企业、兴办教育,成功开启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
        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不仅老牌的英、法、德、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领跑世界,后起的日、俄等国也迅速强大起来。尤其是甲午战争,清政府的再次惨败,又一次激发了中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热情,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倡导西方的政治制度,倡导西方的科学文化,鼓励农工商业发展。尽管这一场维新变法仅仅维持了103天便以失败而告终,但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的解放,再次唤起了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
        但正如《中国的现代化》作者罗兹曼所说:“政治结构与追求现代化的目标明确的行动太不相称。政治结构的衰败是中国现代化起步缓慢的主要原因。【2】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后,为了保住垂将就墓的大清江山,为了阻止革命,清政府便很不情愿地充当了戊戌变法的继承人,宣布“仿行宪政”,即“整顿中法,以行西法”。但这一行动并没有阻挡清政府灭亡的步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动腐朽的清政府,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标志着政治现代化已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3个世界级大海港、三峡大坝……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续地进行”。
(二)新中国成立后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为标志的现代化战略设计,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然而,新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在是积贫积弱太久,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对此,毛泽东深有感触:“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因此,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要将“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
        1957年3月12日,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会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3】 
        根据毛泽东的这一指示,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概念:“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并进一步对“两步走”发展战略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5】。
(三)改革开放以来以温饱、小康、比较富裕为标志的现代化战略谋划,开辟了一条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早在1979年3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就是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呢?邓小平在这年10月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作了说明。在他看来,“所谓政治,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
        同年12月,在会见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阐释。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6】
        1987年4月30日,在会见西班牙政府副首相格拉时,邓小平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目标进行了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7】
        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战略构想,正式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四)进入新时代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为标志的现代化战略安排,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新征程。
        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如期实现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号召,“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胜利,历史性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的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为了更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正式迈入新时代。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8】
        二、新时代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新型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全新选择。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目标任务、实现路径,不难发现,新时代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新的时代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然而,无论是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还是心怀“富国强兵”梦想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无论是以变法改良为标志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没能完成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样,历史的责任责无旁贷落到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在深重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起点。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始终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矢志不移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始终不渝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特别关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不仅率先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并且明确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
        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所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现实性和科学理性思维,激活了支撑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历史的伟力,以一场由先进思想指导的社会革命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现实根基。【9】
        面对近代中国的乱局,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饶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的绝对平均主义、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辛亥革命中的三民主义,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最终都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这一切充分表明,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目标,必须要有新的思想引领,必须要有新的组织领导。而马克思主义以其深刻的理论逻辑,适时地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引。
        思想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成功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历史和现实再一次表明,任何一条现代化道路的开辟,都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只有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才能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后发赶超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后发发展中国家不断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从人口规模来看,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前提。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发达国家经过几百年的现代化历程,只不过使10亿人口进入现代化。我国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现代化的难度、挑战度都前所未有。但我们仅用几十年时间整体迈入现代化。可见,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一项更加繁重、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
       从富裕程度来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加上城乡差距、地域差距和收入差距不平衡等难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要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共同富裕。我们的目标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从精神状态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既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雄厚的物质支撑,也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实现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从生态环境来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重大战略决策,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要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绿色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从和平共处来看,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必然。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掠夺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整体未来的关怀,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理念。中国人自古以来爱好和平,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自身如何发展,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念永不动摇。在谋求本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将积极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2】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3】毛泽东文集第8卷【M】,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4】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84页。
【5】周恩来选集下卷【M】,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39页。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37页。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
【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1页。
【9】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第47页。

作者,何军新,民盟益阳市委会委员、民盟湖南城市学院基层委员会主委、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