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下午,细雨绵绵,民盟娄底市委会组织市委委员、盟务骨干赴涟源市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现场活动。娄底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娄底市委会主委、娄底市文旅广体局副局长傅小松出席活动并讲话。民盟娄底市委会副主委李红辉、李海日参加活动。
盟员一行首先来到娄底民盟组织发源地——涟源市三甲乡树德园,参观历史文化遗存,接受民盟传统教育。李海日为大家详细解说了树德园的相关情况和涟源民盟乃至娄底民盟在此发源的史事,并现场组织盟员开展了盟史知识竞答。
树德园始建于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由财主梁灿庭主修,至今有196年历史,占地4880平方米,布局为三进三横,有五厅三天井,正房60多间,房屋规模宏大。由于年代久远、常年失修,破损严重。树德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培养出大量有学识、有胆量的进步青年,在抗美援朝时期曾产生四名战士。1926年,树德园的后裔梁光日出生,1949年2月,梁光日在民国大学(解放后并入湖南大学)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9年5月,梁光日受民盟省工委的委派,深入农村配合中国共产党的中心工作,发动广大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扩大党的影响,促进湖南和平解放。梁光日回到家乡蓝田三甲,召集进步知识青年在树德园成立了“群策学校”,梁光日任校长,以合法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随着学校日益壮大,许多青年都投奔到群策学校,接受革命理论和先进思想,积极与封建势力作斗争。梁光日经常组织他们参加政治理论学习,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并通过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宣传革命,一些进步青年自觉向民盟组织靠拢。蓝田支部是娄底范围内成立最早的民盟组织。1991年5月,民盟湖南省委直属涟源市支部成立,原蓝田支部盟员梁兆龙、梁心仁等担任支部委员。
随后,盟员一行在涟源一中校长李志勇等陪同下,参观了国立师范学院旧址所在地——涟源一中校园。李志勇代表学校向娄底民盟一行赠送了介绍国立师范学院的书籍《辉煌苦难11年》。涟源一中政教处主任、民盟涟源一中支部主委刘慧雄介绍了涟源一中有关情况和蕴藏于此的深厚的民盟元素。
1938年,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肩负“教育救国”的使命,在蓝田创办国立师范学院。廖世承先生曾历任民盟第二、三届中央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副主任委员。民盟先贤皮名举、雷敢、徐燕谋等也曾任教国立师范学院。皮名举是长沙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专攻世界史,和钱穆并称为“钱皮”。曾出任国立师范学院教授、史地系主任、教务长、代理院长。雷敢是浏阳人,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早年与毛泽东友善,是我国较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历任民国大学、湖南大学、国立师范学院教授,著有《中国史纲》《中国古代中世纪史》等学术著作。徐燕谋,江苏昆山人,1929年上海光华大学毕业,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曾任复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教授。他是钱钟书的挚友,钱钟书对其诗才推崇备至,1939年他随钱钟书来国立师范学院任英文系讲师。1940年国立师范学院创办附属中学,1946年国师旧址改办省立十五中,1952年更名为涟源一中。
傅小松在讲话中指出,涟源市是民盟娄底市委会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政治交接主题教育现场活动的第一站,具有民盟传统教育的深刻意义。树德园是娄底民盟组织的发源地,民盟先贤在此创办学校、建立革命活动据点、建立民盟基层组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民主革命和地下活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为湘中地区和平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涟源一中是国立师范学院旧址所在地,堪称第二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艰难时刻,一大批民盟先贤汇聚于此,心忧天下,艰苦办学,保存了中华民族文明的火种。他希望,新时代、新形势下,广大盟员要通过主题教育现场活动,铭记民盟与中国共产党精诚团结、风雨同舟的光辉历史,传承民盟先贤“奔走国是、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学习民盟老一辈的坚定信念、高尚风范、坦荡胸怀、合作精神和过硬作风,确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民盟娄底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民盟涟源市委会、民盟娄星区委会、市直各基层组织、专门委员会负责人,民盟市县党派机关干部等30余人参加活动。(文:王姣妮 图:郭国权)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