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徐艳凡:地花鼓·父亲·年

编辑:redcloud 2022-02-28 00:00:00

     

          徐艳凡,民盟益阳市实验小学支部委员、益阳市实验小学教师。

 

    生活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益阳农村小孩,记忆中的年味无不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是五花八门的民间艺技——三门鼓、赞土地、耍龙灯……尤为突出的是喜庆热闹的地花鼓,在那个物质匮乏精神生活贫瘠的年代,一度成为农村每年春节的娱乐节目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我父亲就是这种地花鼓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打小就觉得父亲是个多面手能做传统的麦芽糖、炒米糕、芝麻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兄妹几个的年味。加上父亲能说会道,能写会算,能歌善舞,自然而然便成了每年花鼓戏的核心人物,受到当地村民的追捧与拥戴。

    每年大约从年前一个月开始,选角选乐手,选曲目,排练,直到演出结束,父亲成了大忙人。他老人家性格温和,总是笑眯眯地耐心指导着“妹子”和“三花子”的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那时候的我也就十来岁,常在旁边瞟学,大概我遗传了父亲的音乐细胞,偶尔“妹子”有事缺席,我还可以临时救场手捏兰花指,腰似风摆柳,云步轻移,窝子打得溜圆……即使没有化妆,看的人都会啧啧称赞。我一直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没有选我做“妹子”,可能他不想别人非议吧,毕竟在当时表演者是有着比较丰厚的报酬的。也正是因为父亲的无私,他一直受到大家的信赖与尊敬。

    更令人佩服的是,正式演出前,父亲又成了技艺高超的化妆师。只见他在丑角的鼻梁上涂一块白颜料,再用红颜料写个“三”字,俗称“三花脸”。一眨眼,一个机智伶俐的“三花子”就诞生了。“三花子”戴上没有边草帽,手拿折扇,腰上围一条围裙,像个孙悟空似的,让人一见就忍俊不禁。父亲给“妹子”化的妆可漂亮了描一对柳叶眉画一双丹凤眼涂一张桃嘴,眼含秋水亮汪汪,面带红霞羞答答。“妹子”戴上凤冠、穿上彩裙后,活脱脱一个仙女下凡来。

    首演大都定在大年初五的晚上,十里八乡知道消息的人一般会全家出动,早早吃了晚饭,扶老携幼赶往首场演出地我们叫作“赶花鼓”。演出时是一家接一家轮着来。通常从队长家里开始出演。主人家远远地看到大队人马过来,早早地摆放好了乐队人员坐的凳子,还没进屋就放上一挂响亮的鞭炮以示欢迎。围观的人前呼后拥来到主人家门前的地坪上,自觉地围成一个大圈,里三层外三层,把“妹子”和“三花子”围在中间,这便成了舞台。看不到的小孩这时便会骑在自己父亲肩头,抓着他们的头发或是扯着他们的耳朵,笑嘻嘻地东张西望。稍大一些的孩子就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又是踮脚又是伸长脖子,总算能看到一些“妹子”“三花子”的眉目。

    地花鼓以锣鼓打击乐、大筒、唢呐为主,在锣鼓点子声中插以民间小调和花鼓调。曲目反映的都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的表达男女青年对自由恋爱的向往,有的表达吉祥如意的祝福。其中《十二月送财》是家家必唱的曲目。谁家不想在新年伊始讨个好彩头呢?

    乐声起,在一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妹子”咿咿呀呀地唱开了,乐手们在一旁边敲打乐器边帮腔:         

   (女)正呀月哩个里呀来好呀好送财呀 

   (男)天宫赐福我的乖乖 

   (合)送喜哪个又送财送喜又送财哟 

     ……           

    “妹子”唱,“三花子”就在一旁走着矮子步,时而对“妹子”佯装作亲热状时而对着观众挤眉弄眼。“妹子”唱完“三花子”唱,两个人边唱边舞,舞着舞着分开转一个圈又假装撞上,四目相对又马上闪开……

    表演完了,主人或打赏现金或打赏物资。“妹子”和“三花子”在人流的簇拥下又来到了下一家。人们一路上争先恐后,想着在下一家占个观看的好位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有时候有的人鞋子都被踩掉了,有的人鞋子陷在了泥巴地里扯都扯不出来。虽然节目只有相同的几个,可是围观的人只增不减。我不禁有些纳闷地花鼓有这么大的魔力么?我后来想,大家之所以这样乐此不疲地追赶,更多的应该是在追逐一份热闹、一股喜庆、一种年味。这样反反复复地听,听多了也就都会哼唱了,这大概就是民间艺术得以流传的原故吧。     

    每年从哪家开始,哪家表演哪个节目,都听我父亲的吩咐。遇到特别客气的人家,父亲还会安排加演一个节目。有热情好客者,除了打赏出手大方,还会煮一锅热气腾腾的甜酒冲蛋,摆上瓜子茶食款待这群艺人。

    一天的演出结束后,管账的拿出所得钱物,由我父亲根据分工不同发放。父亲公平公正,能一碗水端平。大家对分配从无异议,都开开心心领着一天的薪资欢天喜地地回家了。

    这样的演出一直会从大年初五持续到元宵节晚上。

    ,益阳花鼓历史悠久,早在清同治元年就有了。抗日战争时期益阳花鼓还成立了“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抗敌剧目,慰问前线将士,为益阳戏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喜的是,益阳花鼓作为重要艺术流派,还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咧这样看来,当年热衷于地花鼓的我的父亲,岂不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么?

    后来,改革的春风把电视吹进千家万户。盛极一时的地花鼓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已渐行渐远。而今父亲也离开我们十多年了。可当年的地花鼓却成了我们这一代人记忆中最浓的年味,于我则因了父亲的缘故,更添了几许深深的乡愁,挥之不去

我真心希望,益阳地花鼓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家乡的特色文化,有更多的人继续传承和发扬,为越来越寡淡的现代年味再添异彩。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