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周宏灏
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湘政函[2020]10号)通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据《湖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规定,对我省具有重要科学贡献的先进个人、项目和团队进行表彰。民盟湖南省委原副主委、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周宏灏荣获湖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周宏灏,湖南长沙人。中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学科的开拓者和带头人,个体化医学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62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1995年3月任湖南医科大学副校长;2005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宏灏院士长期从事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教学、研究和转化。发现和阐明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种族和个体差异的若干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周宏灏教授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300余篇论文,出版了《遗传药理学》中、英文专著和研究生教材5部、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和八年制《药理学》中、英文教材6部。
周宏灏院士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证实药物反应种族差异,由此促进了世界各国药政管理、新药开发和药物个体化应用等方面的革新。作为中国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近30年研究了遗传因素引起药物反应种族和个体差异的现象和机制及其规律,建立了具有中国国家和民族特色的遗传药理学理论体系,并通过遗传药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建立了国家级的药物基因组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和省部级的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中心,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张针对具体疾病的个体化用药基因芯片,启动了中国以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为基础的个体化药物治疗。 周宏灏院士还发现和证实了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基因剂量效应和药物代谢酶基因剂量在药物相互作用中的调控作用,为个体化用药找到了基本规律;率先在中国提出并将遗传药理学和药物基因组学理论和实验室成果应用于临床,启动了以遗传药理学为基础的“量体裁衣” 个体化药物治疗。
周宏灏院士专门为个体化药物治疗在其30年临床科研工作基础上,综合中南大学三所附属医院技术力量创立了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中南大学湘雅医学检验所”为第三方仲裁能力的非营利性检验机构。特色及优势检测项目:个体化医学。个体化医疗已经成为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重大慢性疾病临床治疗的发展方向,是恶性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预防和治疗最有效的手段。个体化治疗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提供技术支持,在降低患者医疗成本、改善药物疗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推动既往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传统药物治疗模式向“量体裁衣,因人施治”的现代个体化药物治疗模式转化。
周宏灏院士曾连续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完成3项美国中华医学基金项目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近五年获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先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临床药物治疗学杂志》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200余篇(影响因子>7的30篇),被SCI引用3000余次。(省盟宣)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