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村情、晓民意,谋篇布局共话脱贫大计
驻村伊始,工作队只有我和队长两人,队长姓夏,戴眼镜,人称老夏,我也姓夏,也戴眼镜,人称小夏。村部场地和条件有限,我们便租住在村部旁边的小学,跟着学校师生一起吃食堂。我在学校旁的农户家找到了一辆满身灰尘的摩托车,送去修理厂一番加工后,它摇身一变就成了我们出行的交通工具。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摸清底子,找准问题。刚开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都是在入户走访调查,不仅要深入贫困户家里掌握详细情况,还要到老村干部、党员、组长家中了解情况,小夏骑着摩托带着老夏到处“溜达”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白天村民下地劳作或是外出干活了,就晚上去;工作日的时间不够用,那就周末都加上。刚开始有的村民还不太相信,甚至部分村民还有抵触情绪,我总是耐心地和他们沟通,不厌其烦地宣传政策,对他们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要求,我都详细做好记录并给予答复。时间久了,终于打动了村民的心,大家不仅知道村里来了个戴眼镜的小夏干部,而且还会主动找我交流情况,反映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入户走访中,我的肤色变黑了,口音带地方特色了,用同事的话来说就是我“已经很村里了”,最重要的是摸清了村民和贫困户缺什么、想什么、要什么,知晓了制约村里发展的关键因素,更明白了我能做什么、我要做什么。
掌握了情况,才好对症下药。接下来,我便和队长及村支两委一起,起草并制定了《新河口村2018-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从道路、桥梁、机埠、泵站、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从各个贫困户需求的不同方面,按照轻重缓急和实际情况,分阶段、按步骤来实施,绘制出新河口村未来几年发展的美好蓝图。这个计划描绘了未来生活的全新画面,得到了村民的一致认可,并在各帮扶单位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有条不紊地施行起来,这对我这个当初的扶贫新兵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鼓励了。
筹资金、跑项目,千方百计改善基础设施
计划制定好了,关键在执行,因此,筹集资金、争取项目便成了我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只要是对村里的发展有帮助的,只要是能为村里的建设起作用的,只要是能让村里的群众获益的,我都去努力争取。市里的有关部门,县里的相关单位,还有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我都和队长一道联系拜访,尽管跑了不少空头路,吃过不少闭门羹,但只要一想到是对村里有利的,这些实在都算不了什么,我们想尽办法也要为村里的发展做贡献。记得有一笔5万多元的扶贫捐赠资金,我曾先后到镇财政所开具了17张收据并送到捐资者手中,最终资金全部到账。就这样,一次次登门拜访,一个个电话联系,在我们的不断奔走和呼喊下,资金、项目都陆续到了村里,为改善基础设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永远是重头戏,而对于新河口村来说,水利设施建设更是重中之重。三年来,全村完成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1800多万元。对全村所有机埠、泵站完成维修改造和重建,对全村破败损坏的涵闸和抗旱渠道进行更换或维修,对大部分沟渠进行了疏洗,疏通渠道长度达到4600多米,可保证未来10年的排水排渍顺畅。完成新鱼抗旱渠道及道路硬化1300米。完成生产和居民线道路硬化长度达2800多米,完成三条主干道和一条生产道路拓宽长度达6700多米,全长840米的新鱼中心路完成重建,生产道路路铺碎石长度达5500米。在德新渠上新建连接原新鱼与老河的大型桥梁—连心桥,完成村部前主干道路危险桥梁重建,完成20组生产生活桥梁建设。在村里安装了200盏太阳能路灯,保障村民夜间出行安全;在村里修建了两处文化广场,添置了一定的体育器材,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发展更有保障,村里的家庭农场和合作社日益壮大,稻虾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也越来越好,村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我很开心,村民更高兴;我很中意,村民更满意;我很有成就感,村民更有获得感。
用真心、倾真情,尽心尽力为民排忧解难
驻村不久,工作队印制了一批脱贫攻坚联系卡,发放到村里每一户村民家中,正面印着所有工作队员的单位职务和联系方式,背面则印着三句话—您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您的满意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您的肯定就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三年来,我把这三句话作为开展驻村帮扶工作的座右铭,并不断付诸实践。
扶贫先扶智,学校是重点,学生是关键。我吃住都在学校,日子久了和学校的师生都熟悉了,偶尔也客串下体育老师,孩子们都亲切地喊我夏老师。我多次联系民盟的优秀老师来村里的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送教下乡活动,给孩子们送来各种学习用品,还发动民盟的爱心企业家为小学和幼儿园的师生都捐赠了一套校服和一批图书。同时,我又多方筹措资金,为小学购置了两台空调、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在每个教室安装了两台风扇,为幼儿园完成场地改造,重盖屋顶,添置设备。这些事,不仅老师学生看在眼里,村民更是记在心上。
我始终记着驻村时单位领导的嘱托,“要把群众放在心里,要满怀感情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一直以来,我时刻把贫困户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实情况放在心中,只要是能享受的,绝不落下一丝一毫;注重倾听群众呼声,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和困难记在心里,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村里有的家庭劳动力少,收获时节我便帮着一起收稻谷,将晒干的谷子装袋并搬到室内,有时甚至忙完晚上八九点。有的家庭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老人不懂网络操作,我便经常上门教他们使用,到后来大家下载广场舞都找我,村民笑称小夏干部都成了广场舞专业户。村里有位独居老人胡嗲,只有一个远嫁外地的女儿,有次不慎摔伤住院,我知道后立即赶到县人民医院看望,咨询医生后得知老人伤情较重,可能要住院治疗半个月以上,而胡嗲又搞不清相关事情,我便跟他耐心沟通,要他只管安心住院,其他一切有我。后来我又专门开车接他出院,送他回家,还帮他办好出院相关手续,并到医院和保险公司办理好报销的所有事宜。胡嗲逢人就说,“小夏真是太好了,啥都不要我操心,什么事都办好了”。
三年来,我始终坚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我们为村里的每户家庭配置一个带盖的垃圾桶;村里病号较多,有些病报销有限,我们募集并发放救助资金5万多元;为鼓励学生发奋读书,我们为贫困学子发放助学金6万多元;为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我们共发放残疾人辅助器具60套……这一件件、一桩桩,我付出的是百分之百的真心和真情,收获的不仅是村民竖起的大拇指,更是一张张热情的笑脸,一声声深情的问候,一份份沉甸甸的感情。
舍小家、为大家,全心全意投身脱贫攻坚
三年时间,虽然妻子生产我只在医院陪了四天,小女儿的成长我经常缺席,大女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我很少出现,老家的父亲更是极少回去看望,岳母住院治疗我也没有前去探望……但是我不遗憾,更不后悔。在新河口村,防汛驻守的大堤上有我,排渍抢险的沟渠旁有我,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有我,项目建设的工地上有我,走村入户的路途中有我,新河口村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的足迹,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的身影,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直有我。
在这里,我从山区出来的夏伢子,变成了湖区成长的波妹子(村里都喊男的为妹子);在这里,我知道了土地原来可以如此肥沃,知道了莲蓬是如何开花结果的,知道了小龙虾是怎样从虾苗走上餐桌的,知道了菱角是从哪里长出来的,知道了骑单车也可以不费力,知道了原来早晨七点太阳就已经白晃晃的了,更知晓了“粒粒皆辛苦”的由来……这里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一个让我牵肠挂肚、令我魂牵梦萦的家园。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领导力和凝聚力,更为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斗志和干劲所感染、所激励。脱贫不是终点,是新时代新征途的起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支点。作为民主党派市委会机关干部,能参与到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我深感荣幸和自豪,我将怀揣初心继续前行,为脱贫攻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齐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益阳民盟 夏琼波)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