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盟员、吉首大学资环学院何则强博士
狭窄的空间里,靠墙围成一圈的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实验仪器和设备,一台台式电脑正播放着当天的新闻。在这间近乎简陋的办公室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面对仪器思考,聚精会神,心无旁骛,他就是吉首大学引进的青年博士、民盟湘西州委优秀盟员何则强老师。
实验课程,两者不误
何则强,200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之后,他作为引进人才来到吉首大学工作,并于2005年被湖南省教育厅破格提拔为副教授,2010年被评为教授。现任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主任兼环境工程技术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功能材料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研究。
来到湘西后,多次考察发现,我州矿产企业生产的电解锰渣常年露天堆放、四处流失,造成严重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为此,他与吴显明、刘建本教授一起组成课题组,重点研究破解这一难题,通过反复试验配方调配,终于开发出了高比例搭配锰渣固化烧结砖和胶凝材料制备等技术。该研究实现电解锰尾矿废渣的稳定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为改变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电解锰生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办了一件实事。
何则强是2010年我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吉首大学总共入选约20人,他是其中之一。2011年他被中组部、科技部、教育部和中科院联合首批选派到清华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湖南省三人)。他还曾作为主要研究骨干参与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湖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或ISTP收录近40篇。研究成果“低成本、高性能镍氢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技术与应用”获2011年度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
他称自己是上半年做科研,下半年给学生上课,这样一方面可以给自己专门的时间做科研,这也是自己非常喜欢的。另一方面又可以专门给学生授课,辅导学生实践。实验加课程,科研教学两不误。
尽己所能,为民而呼
在笔者约见采访何则强的前一天他还在湘西州民中调研。他说,“州民中的教学质量虽然好,但还是存在学生住宿条件差、学校师资少、教师评职称难等问题。”他还就这些问题与其他代表、委员提出议案,上交州委、州政府,希望为改善州民中的教学条件尽己之力。
去年年底,他经吉首大学统战部和中共州委统战部的民主推荐,当选为第十一届湘西州政协委员。作为政协委员和民盟湘西州委员会委员,今年1月份,何则强来到古丈县的默戎镇,考察了当地的卫生院和一所中学。尤其针对当地学校因条件艰苦留不住老师的问题,与其他委员向州政协提出资金补贴和轮岗制的设想和建议,希望以此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化和合理化。当笔者问到像轮岗制这种促动农村和城市之间教育资源大循环的制度能否实现时,何老师说道:“实际操作肯定会有困难,但是我希望通过政协这个平台去了解和关注民生问题,真正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为督促政府解决问题,实现脱贫致富、改变人民生活状况做一点努力和贡献。”
知足常乐,人生幸福
今年41岁的何则强老师,在提到爱人熊利芝时,满脸幸福地笑道:“我总是跟她说人一定要知足常乐,这样尽可能地让工作更有效率。”笔者想,或许,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会有这般豁达的心态。
何老师1974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市,1998年从吉首大学毕业,随后考入中南大学,用6年时间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学位。1999年,他与爱人熊利芝结婚。然而,在他读博期间,母亲突然病重,那时读博和生活的全部费用,包括为母亲治病,全靠一个月262块钱的奖学金度日。日子过得清苦不说,到2003年临毕业前夕,他已欠下几万元债款。
所幸,在快毕业的时候,他偶然看到母校在招聘引进人才,就赶紧联系,希望能先来上班,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学校了解情况后,处于爱惜人才,主动帮他解决了当时的困难。就这样,他又重新回到母校,开始工作。
熊利芝老师是作为硕士人才引进吉首大学的,工作两年后回到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在吉首大学资环学院任教,获副教授职称。黄永玉艺术博物馆馆长谷遇春老师自豪地对笔者讲述,“何老师和他的爱人也是学校引进的青年人才,他们是双博士家庭,这个在我们学校,甚至省内、国内都是很少的呢!”
现在,何则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不愁吃穿,有房有车,女儿今年已经8岁半,上小学三年级了。知足常乐,享受当下,感恩社会,是他最大的快乐和满足。无疑,他和他的家庭都是幸福的。未来,对于何则强来说,无论是从事科研,调研民生,还是对待学生和家人,他都像向日葵一样,面朝心中的太阳,散发能量和希望。(刘焕)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