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恋着诗、写着诗,对于民盟的早期领导人、著名诗人闻一多,对于闻一多的故乡湖北黄冈浠水县,我的向往之情与别的盟员便不一般。3月23日14点40分,我刚坐上从麻城开往浠水的1203次火车,心儿就禁不住激动起来。虽然中学时就学过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大学时读过闻一多的不少诗歌,但如果不是加入民盟,我也许永远不会知道浠水这个地方,不会在网上关注浠水,更不会一路转车、独自一人千里迢迢来到浠水。
走在通往纪念馆的红烛路上,我有一种神圣的感觉,当江泽民题写馆名的“闻一多纪念馆”几个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时,我心头一热。请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帮我在闻一多铜像前和纪念馆序厅照了几张照片后,我一个人开始静静地细细地参观。
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浠水县清泉寺遗址上,纪念馆分序厅和三个展厅。进入序厅,迎面是一幅气势磅礴的巨幅壁画,壁画前面安放一块白色大理石无字地碑,碑上燃烧的28支红烛与两侧墙面镶嵌的工艺烛形壁灯交相辉映。“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的颜色?”在这庄严肃穆氛围中,读着我读过多次的闻一多的《红烛》,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受和思想升华。当看到的“千古文章未尽才” 的展厅标题时,怀念惋惜之情涌上心头,要是闻一多先生不惨遭暗杀英年早逝,不知会创作出多少优秀的诗篇、培养出多少学子、出多少学术成果?展厅分六个篇章详实介绍了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内容分别为“风华少年佼佼学子”、“华夏红烛 一代诗骄”、“博古通今 学贯中西”、“拍案而起 血洒千秋”、“精笔书画 游心佳冻”、“人民英烈 永垂不朽”。看到展厅里年闻一多用过的刻刀、佩带过的校徽、使用过的手杖,我感慨万千。展厅有一间复原的闻一多在昆明西南联大的工作起居室,在他逝世前的一年多时间,他生命的红烛最后几天燃烧得最亮的时侯,是在这时度过的。房间里,闻一多腊像栩栩如生,正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刻印,由床板搭成的书案上,是一叠他草拟的让敌人胆战心惊的战斗檄文。
二楼是盟员书画作品展,我看到一幅盟员的书法作品,写的是“闻一多的说和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想想在民盟机关工作的这些年,虽然自己也做了一些工作,发了一些文章,取得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绩,却生怕别人不知道,喜欢自吹自擂,闻一多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让我为自己过去的肤浅言行深感惭愧。
初春的阳光明媚而温暖,坐在纪念馆广场的草坪上,我把大屏幕滚动播放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记忆闻一多1946》看了一遍又一遍,了解了不少以前不曾知道的史实。抗战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对民主进步力量的白色恐怖,闻一多完全可以回到北平,但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他留在昆明坚持民主斗争,被称为“昆明的鲁迅”;李公仆被害后,社会上盛传黑名单上第二个就是闻一多,一名装成疯子的女特务天天在他家门口恐吓他:闻一多的多字是两个“夕”字,你不回头,危在旦夕!但闻一多置之不理;李公仆遇难经过报告会本来是不让闻一多参加的,万一参加也不要他发言的,但闻一多看到报告会上特务捣乱,他拍案而起,大义凛然,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最后一次演讲》,宣告自己随时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跨进来!
闻一多被特务暗杀后,举世震惊。毛泽东发来慰问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闻一多拍案而起,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周恩来在上海各界在静安寺举行的公祭上代表中国共产党主祭:一多先生,著名教授,志行清高,学者研究,青年导师,人民领袖,为了和平,出而奔走,为了民主,出而奋斗,如此善人,世所罕有。我为民盟有这样学识渊博铁骨铮铮充满血性的先贤而自豪。
四个小时在闻一多纪念馆的参观,对于我是一场生动而深刻的盟史教育。
在纪念馆的碑廊,我看到了闻一多的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是什么让闻一多从书斋中的学者成为一名为民主和平呐喊的斗士,又是什么让他从一个孱弱的文人变成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献出年仅47的生命?是强烈的爱国之心呀,闻一多的诗用自己的行动和生命去写的。从《死水》到《一句话》,从《太阳吟》到《七子之歌》......闻一多的诗始终洋溢着火一样的激情和对祖国深深的爱。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我应该如何用自己的笔去写诗,去为时代而歌,闻一多给了我教育和指引。
离开浠水时,我感到浑身充满力量。我想,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将把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民盟先贤闻一多坚持真理、追求民主、爱国图强的精神化作自己做好盟务工作的巨大动力,发扬他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红烛品格,奋发进取、主动作为,为推动常德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常德民盟事业作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民盟常德市委 彭梅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