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
“严于律己”最早见于宋朝陈亮的《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这句话的意思为:严格约束自己,放手一搏时却要有所作为;心怀百姓,所作所为都是关于治国之道。陈亮这句话是从建功立业和关乎民生治国的角度来说的,而他强调的首先是严格要求自己。
人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的。到底怎样才是严格要求自己呢?孔子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就是见到有德行的人(或者有做得好的事)就应该努力向他看齐,如果见到有做人或做事做得不好的,就应对照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情况,从而以此为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一,见贤思齐。
见贤思齐, 学习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古圣先贤以实际行动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表率。孔子的学问修养都远远超过了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那些人,但孔子还诚心地向他们请教。“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正因为孔子能这样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故而终成一代宗师。我们在学习方面能做到这样吗?有人说,我确实是很想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话乍听起来还是为之很惋惜的,似乎挺有好学上进之心,但是雷锋的钉子精神令我们感到汗颜。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有些人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工作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钉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硬钻进去的。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你做到了“挤”和“钻”吗?如果我们的学习能够积极主动,发奋认真,有那么一股“挤”和“钻”的劲,还有什么学不好呢?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我们现在生活安定,无衣食之忧,还有老师引导,如果我们能心无旁骛地专心学习,那什么知识不能掌握?什么技巧不能学会?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这是谦虚地说自己没有做到这些,当然真正要做到这些是非常难的,不过,孔子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我们就应该以这个作为标准,向其看齐。我们离这个要求有多大的距离呢?我们自己清楚。在这里也就不讨论“默而知之,学而不厌”了。毛主席曾说过:“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这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在学习上的两个方面。
诲人不倦就是讲教导别人应不知疲倦,这是我们必须应该自觉做到的。毛主席教导我们:“教育工作是思想工作,是要解决学生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因此必须进行充分而耐心的说服教育。”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项工作是细致、艰难而又漫长的。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育好人就必须要有耐心、恒心,急躁不得,懈怠不得。如果做到了这些,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会卓有成效的。
见贤思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在学习工作上要做到见贤思齐也已经不容易了,在生活上还要能做到向更低的标准看齐就更加不易了。雷锋曾在日记中写到,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底子薄。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物质基础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还并不富有,所以,这要求我们所有的人都必须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如果我们都大手大脚地浪费,我们积累起来的一点点家业是很容易败完的。我们是个一14亿人口大国,如果每个人浪费一粒粮食,累积起来就是多少吨?一个人浪费一滴水,那就是一个多大的湖泊?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这需要我们必须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再说,我们不能养成奢靡的习惯。司马光早就告诫我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我们都养成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习惯,一旦社会有什么变故,我们将怎么办?当然有些人会说,现在社会这么太平,哪会有什么变故?但是要知道,日本辱我先人,强占我领土,还总在制造事端。另外,国际环境也并不安定,有些帝国主义者亡我之心不死,总在阻挠我们的发展建设,散布中国危险论,挑起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来仇视我国,甚至还制造事端,妄图把我国引入到战乱动荡中去。种种原因,我们不得不警惕,我们也不得不防止意外的发生。当前习近平主席号召我们勤俭节约,我们更应该做勤俭节约的模范。
生活的内容很丰富,勤俭节约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在其他生活方面当然也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生活作风更应是要严格自律的。
自古道:“英雄难过美人关。”也许可以说“美人”是检验人的品行的试金石。柳下惠是一个经受得起检验的榜样。如果说柳下惠的只是一次偶遇,那王安石辞掉夫人为他买的妾的行为远不止是美谈。
北宋是个重视文人的时代,文官的地位很高;北宋是个讲究享受的时代,文官的生活很奢侈。京师里的人生活特别奢靡,一般的富户都有几房妻室,大富户几乎是妻妾成群,朝廷官员更不用说,几乎没有不纳妾的。尤其是有一定地位的官员,如果没有一两个妾,就好像不正常似的。当时,王安石虽然还不到四十岁,但已经是五品官员了,早已有了纳妾的资格。他的吴氏见丈夫终日忙于公务,于是主动派人到外面去买来了一个妾。
但是王安石不领这份情,主动把夫人为他买来的妾退了,这在世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但是王安石就是这样严格自律的,这不得不令后人景仰,连梁启超也不得不感叹道:“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王安石是我们应该看齐的标杆。
在生活中,一般来说有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做得较好,但是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就有的不那么自觉了。其实我们古人在独处这方面是有专门的要求的,那就是“慎独”。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 《礼记·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所谓慎独,就是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凭着高度自觉,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绝不做任何有违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可以说,慎独是一种情操,慎独是一种修养,慎独是一份自律,慎独更是一种坦荡。
慎独,是蘧伯玉的夜过宫门而自觉下马独行;慎独,是杨震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是独自在夜晚驾车时还自觉地等红灯;慎独,是在夜深人静时独自过马路还绕道走斑马线…… 总之,慎独就是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绝不做任何逾越规章制度的事情。
其二,见不贤而自省。
我们总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该话出自北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它的意思就是对别人指出的缺点和错误,要自觉地改掉,即使自己身上确实不存在这些问题,也不能去和别人纠缠,而应该提醒自己,勉励自己,不犯这类错误。做到了这些,就能促使自己不犯或者少犯错误。
《左传》曰:“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谁没有过错,有过错并不可怕,关键是犯了错误要勇于改正,只要改正了,就是好的。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并不那么容易,因为要改掉身上的积习是不容易的。在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成功的典范,周处就是其中一个。
周处年轻的时候非常任性,常与人斗殴闹事,乡亲们将他与长桥下的独角蛟、南山上的白额虎并称“三害”。他得知后,十分后悔,于是射虎斩蛟,入吴求学,立志改过,终于脱胎换骨,走上正途,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也名垂青史。
周处凭他的勇气和毅力改掉了身上的错误,我们绝没有他身上那么多的积习,那我们又有什么毛病不能克服,什么错误不能改正呢?
如果说自己能自觉地每天对自己的行为举止进行多次反省,对自己身上不好的方面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残酷无情,那身上哪能有毛病藏身?那怎能不优秀呢?所以,我们要经常地反省自己,去掉身上的灰尘,做一个高尚的人。
宽以待人
孔子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那就可以避免别人的怨恨了。孔子的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任何事情总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朋友之间的相处,也不总是欢声笑语,再好的朋友也会发生矛盾。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该怎么办?惟有宽容能解决这些问题。
其一,宽容能成就友谊。
鲍叔牙是春秋时候的楚地人,与管仲相识在南阳。管仲家境贫困,但是鲍叔牙和他一起做买卖,在钱财利润上面,管仲总要求多分一点,鲍叔牙也总是满足他。有人说鲍叔牙你这样太吃亏了,鲍叔牙知道管仲家里贫穷,不以为意。即使管仲做生意赔了钱,鲍叔牙还说错不在管仲,只不过是时机不够成熟。
经商不行,管仲从军。结果多次当了逃兵。有人告诉鲍叔牙,并且讽刺管仲为人怯懦,不是汉子。鲍叔牙反而很能理解,知道管仲上有老母需要奉养,自然惜命。
一个在他人眼里志大才疏,爱利无能,贪生怕死的人,但鲍叔牙还处处宽待他,尤其是鲍叔牙帮助小白做了齐国的国君,即齐桓公后。齐桓公要以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又举荐了管仲。鲍叔牙就是这样以宽大为怀,成就了两人一生的友谊。对别人多一点宽容,其实,就给我们生命多了一点空间。多了一个朋友,就多了一份力量,多了一份力量,就能团结更多的人。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更多的关爱和扶持;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温暖和阳光。
其二,宽容能化解矛盾,处理好人际关系。
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叶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由于牵涉到尚书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叶家。
张英阅过来信,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张英大笔一挥,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一想,是呀,何必为了这一点宅基地而影响邻里关系呢?于是立即动手将垣墙拆让三尺。这样不但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而且也感动邻居叶家,叶家也主动把围墙向后退了三尺。这样不仅平息了争端,而且还空出了一条巷子,即六尺巷。而这六尺巷也成就了宽容礼让的美谈。
其三,宽容能消弭隔阂,壮大自己的力量。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以后,大肆清剿项羽的残余势力,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对季布的清剿了。原来季布是项羽的大将,曾多次使刘邦陷入窘境。当刘邦消灭了项羽以后,就想捉拿季布来雪耻,季布只能隐藏在奴隶之中。后来刘邦听取了大臣的意见,不但赦免了季布,而且还亲自召见了季布,让季布做了郎中。刘邦的宽容,消除了宿怨,稳定了人心,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其四,宽容能化敌为友,成就伟大的事业。
要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必须要有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胸怀,不然是成就不了大的事业的。宽容能化敌为友,从而成就自己的伟业。
齐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可以说他的霸业是靠他的宽容成就的。
齐襄公在位时,荒淫无道,随意诛杀,人人自危,即使是公子也只能逃亡在外。公子纠由管仲、召忽二人辅佐逃往鲁国;公子小白则由鲍叔牙辅佐逃往莒国。国内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齐襄公被杀死后,篡位的贼臣也被人处决,齐国急需公子回国继位。这时,流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想回国当齐国国君。鲍叔牙力劝小白快速回国,并亲自为小白驾车,日夜兼程赶往齐国边界。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的帮助下也急着往齐国赶。两方相遇,管仲一箭射中小白身上的铜制衣带钩,小白趁势诈死,骗过了管仲,麻痹了鲁军,兼程直入临淄,被拥戴为齐国国君,即后来的齐桓公。
小白做了国君,念念不忘一箭之仇,日夜想杀管仲。但通过鲍叔牙多方做工作,消除了齐桓公的怨恨,并用管仲做了国相。齐国通过管仲一系列的改革,国势日强,致使齐国能号令天下,齐桓公也就成为了五霸之首。可以说是齐桓公的宽容成就了齐桓公的伟业。
历史有时就是那么惊人地相似,唐代李世民和魏征这一对君臣与齐桓公和管仲的关系也是十分相似。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曾多次建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将李建成等都杀了,而对这个离间他们兄弟,几次要李建成下毒手除掉自己的魏征却让他活了下来,而且后来还成了李世民的镜子,一道开创了大唐盛世,成就了君贤臣直的佳话。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使自己人生无缺憾,能团结更多的人,使自己的事业更辉煌,对社会、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如果每个国家或团体都能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社会就不会出现纷争,国际就会安宁。(市六中支部 侯兰花)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