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鄢光润:田野间卓立的一株银杏

编辑:redcloud 2014-04-22 00:00:00

 

——记盟员、湘潭市民俗文化学者鄢光润

 

    2014年元月的一天,在窗明几净、冬日暖阳斜照的湘潭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研究室里,笔者与一位精神矍铄、慈眉善目的长者开始了一番愉快的访谈,他就是笔者敬慕已久的湘潭市民俗文化学者鄢光润先生。先生善谈,说话时总是笑意盈盈。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几本自己编著的书放在桌上,其中一本仍飘着油墨芬香的《湘潭孝文化孝歌选》,50余万字,是2013年11月新出版的。这部装帧精美、内容详实的孝歌选饱含湖湘孝德优良传统文化,是先生多年积累所成。读先生新著,闻先生履历,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先生1943年10月出生于湘潭县隐山下,先后在湘潭县做过中小学教育、民政和政协工作,曾任湘潭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1988年12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40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文艺写作活动,后多偏重于民俗、民间文化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多次应邀参加有关学术研讨会。长期以来他坚持田野作业与采风。只要得到一点他关注的素材信息,尽管有腿脚跛拐不便,他都会不惧风雨、排除险难,到实地进行调查、记录、采撷。县文联主席陈长工先生曾撰文回忆,上世纪80年代,先生正值40多岁,身体瘦弱,生活简朴,全家5口人,生活负担重,先生总是干完体力干脑力,爱人被他的精神感动,两口子互相支持,笔耕与锄耕和谐统一。寒来暑往,先生常常是一双农用套靴进进出出,一是外防蚊虫,二是便于行走在田陇山路上。进城以后,先生搜集采录到的资料多了,在他简陋的家中专备有一间古籍、史料、族谱、文艺书籍堆积如山的书房,长年累月,先生被书山包围,伏案夜读,笔耕不辍。先生不会用电脑,就用原始的方式作卡片记录、写作。他不仅做了大量认真的第一手资料搜集、整理工作,而且以一种历史责任感来往于省、市、县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钻研古典遗籍、翻阅文献,作细致的史实稽考。

    1965年,先生任民办教师。期间,在《湖南日报农村版》、湖南《红小兵》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和童谣,并联系农事活动和乡风民俗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始了对逻辑学的学习和探索。1983年,一篇题为《从秋嫂子育秧法谈差异法》论文获全国应用逻辑征文一等奖;1987年,先生来县协助编辑《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湘潭县资料本,不久,被调到县里工作。工作之余,在经费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先生为首的湘潭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成员,仍艰苦卓绝地坚守在县乡沃土,继续对深藏在民间的文艺宝藏进行挖掘、搜集、整理,进行理论探索,设法筹集经费,编辑出版民俗、民间文艺刊物《湘潭风情》。由于民俗、民间文艺理论研讨与精品创作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编辑县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做出显著成绩,他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个人嘉奖;1999年,编著出版的《彭德怀元帅回故乡》一书获湘潭市社科优秀成果奖;同年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会员”称号。

    2004年是先生退休后的第一年,他闲不住,为抢救和保存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多年采集到的山歌编辑成《湘潭情歌三百首》一书。他早出晚归,在印刷厂校对、看样,午餐往往吃盒饭。由于整理、编校书稿奔波操劳,一下子累得患上胸腔积液,住进了医院。后来,这本反映湘潭劳动人民情爱生活的传统山歌《湘潭情歌三百首》,被旅居美国新泽西州的忘年交彭晋康老人辗转传送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老人对之由衷喜爱,在给先生的信中写到:“我正处于前列腺癌化疗后的反应时期,心烦神疲,忽然收到你惠寄的《湘潭情歌三百首》两本,有如空谷之音,跫然而喜,心灵为之振奋,非常感谢……”,裹挟着乡音、乡韵、乡情的山歌感动着异域他乡的故乡人,它似一朵奇葩盛放,展示着独特风采,先生也被媒体赞为“为山歌做嫁衣的人”。

    而今,先生已退休多年,然身退心未退,仍勤耕于民间传统文化这片广阔田野。先生编著的《湖湘名谱辑要》,搜集整理了韶山毛氏、湘潭齐氏、彭氏、马氏的迁徙源流和大量的族规、家训、四礼仪节、艺文杂著、名人简录等历史人文资料,对于了解和研究毛泽东、齐白石等一代伟人、名人之家庭、家族迁徙具有重要作用。湘潭县政协副主席刘肇礼访问台湾时,将先生编著的《湖湘名谱辑要》赠送给表弟台湾政要马英九,马英九查阅了自己的姓氏源流及其迁徙情况后,笑着对表兄刘肇礼说:“以前,许多人都说我是衡山人,原来我真的是湘潭人啊!”两岸本是同根生,承载姓氏源流信息的族谱便是“根”的胎记。先生“希望我的书能为人们寻根问祖,为促进湘潭内外交流,起到一点作用”的愿望应该是可以得偿的。2005年,该书获湘潭市社科成果三等奖,次年获湖南省社科成果三等奖。 

    为编纂《湘潭姓氏源流》,先生自1996年以来就开始收集整理这方面的资料。2009年,该书终于出版,它收录湘潭地区常用姓氏152个,氏族支系650多支、堂号掌故218个,家谱文献820多目,名人简介近600条,昭显了湘潭的人杰地灵,悠久历史。资料收集断断续续历时十年,编纂校核历时两年余,查阅族谱1000多部(册),名人专著和姓氏文献典籍10多部。先生认为,姓氏文化是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如果不及时整理、保存,那就很有可能失传。同时又在《湘潭姓氏源流》后记中写到“查阅本书时,切不可唯书是信,一定要有存疑之心”,保持了一种可贵的自我审视精神。2011年,《湘潭姓氏源流》获湘潭市社科成果三等奖。此外,先生还参与编纂《齐白石辞典》,撰写了关于齐白石家族部分共50多个辞目。

    著作等身、学问深厚的先生,这位曾被同道好友先后著文赞述的“隐山下的笔耕人”,自谦以“白丁”、“邑人”为笔名,在年近古稀之年,浸润于文墨书香,于“地方宗教文化与湘潭本土文化的钩沉理顺,成果显著,他最高学术成果,是以《湘潭正一道教调查》为标志”。从2003年到2005年,通过三年的田野采风,宗庙调查,几易其稿,先生终以《湘潭正一道教调查》一稿向国内外同行学人推出,这一文稿详实记录了湘潭正一道教的历史与现状;湘潭正一道士胡雨初及其章醮科仪;附录《灵宝度亡法会二至四日朝仪列序》,为湘潭正一道教的基本轨迹勾勒了较为完整的轮廓,是湘潭1400多年来,正一道教徒了解认识自己来龙去脉的珍贵资料,也是湘潭本土学者掌握道教难得的文本之一。该文一经发布于娄底湖南人文学院结题会议上,便受到省内外乃至海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列为《法中合作项目<湘中宗教与乡土会社>调查报告集》的第一篇文章。2006年,此文发表在台湾《民俗曲艺》第3期,总第153期。

    通过编著《梅山文化区域信仰民俗的调查与思考》、《湘潭一个小山冲的信仰民俗调查》、《湘潭正一道教调查》等著述,先生对民间宗教信仰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与研究,抢救性地整理记录了不少值得重视的宝贵学术研究资料,对我们按规律办事,科学面对现实,一方面,为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达到极明白而合理作出了长久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对充分深入了解当前民间宗教信仰的外在形态与深层内蕴,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指导下,极具针对性地尽力引导民间宗教信仰的负面功能朝正面转化,作出了富有积极意义的实际工作。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副主编陈子艾女士对先生关于民间宗教信仰著述《隐山采风》的序评中说道:“从这三十余万字的厚厚书稿中,不仅可以窥见他那一步一个脚印、奋然前行的采风身影,更可感到他那强烈的事业心和韧性钻研精神。”

    此外,先生还出版有与人合编的《隐山采风》、《湘潭人文风物掌故》、《花石文史》、《湘潭古代职官类释》等著作10余部,达数百万字。其中与人合编的《湘潭古代职官类释》收录湘潭及周边地区260个姓氏古代实名职官2万多名(次),基本反映了湘潭古代职官的任职情况,是一本彰显湘潭历史人文特色、具有工具书性质、供检索湘潭古代职官的文史读物,具史料价值、研究价值与收藏价值,该书获湖南省优秀文史图书奖一等奖、湘潭县第二届白石文学艺术奖成果奖。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先生极力发掘蕴育、保存于民间田野乡坊原生态本土文化,在比较、扒疏、思索后,经过去粗存精、编辑整理后许多文章分别发表于《民间文学论坛》、《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台湾《湖南文献》、《湘潭大学学报》等刊物,为民俗文化经典之作。

    先生家住县城银杏路,尤爱银杏,书房名为“银杏斋”,他将自己一生的学研成果集成《银杏斋白丁稿存》,收录了先生毕生学研成果29篇文稿,30多万字。;他一生辛勤耕耘在基层的民俗民间文化工作,被人们称为“湘潭民俗学的孺子牛”;他一头银霜华发,一身淡泊虚怀,有如一株枝繁叶茂的银杏,果实累累,在其挚爱的热土、美丽的家乡,在青山绿水、乡坊田野间兀然卓立,不断散发出生命的光彩。(民盟湘潭市委   蒋瑛  袁展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