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板仓纪事

编辑:redcloud 2014-03-20 00:00:00

 

    我与板仓结缘是半个世纪前,组织上分配我到长沙县开慧人民公社(今开慧镇)教书,从此深深地眷恋着这片红色的土地。

    我第一次踏进板仓老屋是1962年清明节。只见门首悬挂着毛泽东主席手书“板仓”二字的匾额,熠熠生辉。其时院子南头尚有几户社员居住,正是他们担负起了保护老屋的职责,他们把对伟人、对先烈的爱心洒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老屋得以风韵犹存。前后进正堂屋和东西厢房的陈设仍是原封未动,一切当年模样。杨昌济先生虽在海外求学多年,但书房里的木质书架,篾篓书箱依旧是中国传统,卧室里的土蓝印花被散发着古朴节俭的清香,足见家风的淳朴与严谨。

    当我沿着老屋柳塘边的山路上棉花坡开慧烈士墓地时,一挂长长的鞭炮炸响,应验了乡里人“逝去的亲人不望年、不望节,只望清明一挂鞭”的老话。我提着祭品,缓步来到开慧烈士墓前,只见镌刻有“光辉长照后人心”的石碑下,拜台上已插满香花蜡烛,一位鬓边飘起银丝的老人正俯身跪拜。细一打量,原来是霞姑的本族堂嫂杨四娭毑,正领着她的后人,一字一泪地说:杨花起,魂儿归,英灵在,启后生……

    年年清明,岁岁祭扫。往事如昨,1921年新春正月,板仓老屋腊梅怒放,喜迎新姑爷毛泽东的到来。板仓人争相一睹这位教书先生的风采,热闹异常。可刚刚新婚的夫妻却惦记着父老乡亲,第二天晌午,杨开慧便领着毛泽东来到老屋后的殷家冲本族四哥家。那是人未进屋先有声:“四哥四嫂,拜年啰!”白衫黑裙新女性打扮的杨开慧把一头披发、着蓝布长衫的丈夫拉到他们跟前说:“咯就是教书匠毛润之!”新婚的喜悦仍溢于言表。

    四哥忙将双手在黑布围裙上擦了擦,握住新姑爷的手连声说:“稀客,接都接不到的稀客!”恭敬地把两位新人让进堂屋火塘边坐下。四嫂手脚麻利地升起柴火,往通勾上挂好嘴壶,用火钳挟住小铁盘在火上炒豆子。眨眼工夫,她把香喷喷的姜盐豆子茶端到新姑爷手上说:“难怪早上有喜鹊子围屋叫,是接新姑爷,好喜气的!”

    一旁的毛润之接过话头说:“我要是不来拜访邻里乡亲,板仓会不认我这个女婿哩。咯叫行庄拜坐庄,少不得的地方礼数。”一句话,逗发了满屋笑声,四嫂又忙着张罗饭菜,说是按乡里习俗要摆春酒,接新客,不然会让人笑话。这让两位新人犯了难,霞姑娇甜地说:“姑嫂胜姐妹,这上下屋的不是贵客,邻里乡亲,要走才亲,您快莫客气!”毛润之大步跨到四哥跟前,双手紧握,语亲意切地说:“四哥唉,我们郎舅间,竹篙挑水——后头日子长,您怕我还不来?那时候,您不再佃作别个的田了,有了自已的一份山,一份田,有吃有穿,您不请,我自己来!”抑扬顿挫的湘潭话说得四哥四嫂笑逐颜开。

    转眼30年,1950年清明节,毛泽东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从北京回到板仓,他感恩养育他们的这方山水,给他母亲扫墓。那是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板仓冲杨花飞舞,柳絮吐翠,山欢水笑。半晌午,杨公庙戏楼上就响起激越的锣鼓,有青年男女唱起了流传久远的山歌:韶山媳妇板仓郎,好似月亮伴太阳,日出韶山红似火,板仓红霞映东方。随之《东方红》的歌声久久萦绕板仓冲。在乡亲们雷动的掌声中,魁伟英俊的毛岸英登台,代表他父亲向板仓各位父老乡亲深深鞠躬致敬,大声报告新中国即将开展轰轰烈烈土地改革的喜讯,中国将开启亘古未有耕者有其田的崭新时代。板仓冲沸腾了。

    第二天傍晚,毛岸英从板仓老屋后山沿着他熟悉的山路来到杨四娭毑家,远远一声:“四舅舅,四舅妈,板仓的外孙回来了。”话音未落,两位花甲老人已是泪水涟涟。岸英提着特意从北京带来的糖果就往老人怀里边塞边说:“我七岁那年春上,妈妈要我送米到您家,您就从鸡窝里捡蛋用嘴壶煮了给我吃,您最疼我和弟弟。”此时的杨四娭毑捧着糖果,哽咽说:“伢子哟,他家对我们有恩,世代不忘。你呀,高大英俊像爸爸,慈眉善目像妈妈,是板仓的福气。要跟爸爸说,板仓人祝他老人家健康长寿,板仓人想他老人家回来,他说过竹篙挑水——后头日子长,要亲手给我们穷苦人分田分山的……”

    岁月流逝。谁说霞姑已经离去?她永远和板仓人民在一起。谁说毛主席已经远行?他和霞姑永远活在板仓人民心里。(作者冉晓仲,系长沙民盟机关支部盟员,此文刊载《长沙晚报2013年12月4日橘洲综合文艺栏目》)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