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词人朱淑贞18岁嫁给商人陈豪。一次,其夫久行不归,朱淑贞笔致夫婿,信纸上画满了圈,在纸背上赋词一首: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我密密加圈,你须密密知侬意:单圈儿是我,双圈儿是你;整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将一路圈儿圈到底。
此笺画“圈”写圈,可谓独具匠心。后来,朱淑贞病逝,其夫特地在她的墓碑上刻上了这首《圈儿词》。这一圈、词寄情,也就成了流伟千古忠贞不渝爱情的佳话。
上小学的时候,我记得在班上曾发生过一桩这样的事情。有一天上习字课的时候,一个好强的女同学接过老师发下来的大字本一看便嚎哭起来。老师忙问其原委,这个女同学伤心地说,别人的作业本上老师画的都是整个儿的大圆圈,只有她的作业本上有两个字却是只画了半个圈。老师接过本子一看,原来是自己在批阅这两个字时圈儿都没有画全。又一天,这个女同学捧着发下来的本子对同学夸耀说,她有两个大字老师给打了夹圈。老师接过本子一看,原来是自己在批阅作业时对这两个字的圈儿先画得不全,便信手在上面又重画了一个圈儿。此后,老师在批阅学生的习字作业本时,在大字上面画的每个圈儿都是又大又圆的。长大以后,我也当上了一名教师,在伏案批改学生作业时,我常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小学习字课上这个“半圈”与“夹圈”的故事,它催我警醒敬业,一丝不容懈怠。
鲁迅笔下的阿Q画圆圈儿的事儿颇发人深省。当从未握过笔杆的阿Q因“想造反”被抓进县衙受审要在供词上画押只能“画一个圆圈”时,虽然他“使尽了平生的力气”“立志要画得圆”,但还是“画成了瓜子模样”——千百年来,虽然不少仁人志士誓言要在神州的黄土地上使尽力气立志“画圆”,但由于他们鲜有独具神韵的大手笔和囿于历史的局限,大多画得不具“模样”,乃至只是一个个镜花水月的“画饼”而已。
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期间,虽然文史课程成绩优异,但他对美术课刻板的写生练习却实在引不起兴趣。有一次,写生训练时他在画纸上画了半个圆圈,然后写上李白“半壁见海日”的诗句便聊以塞责地交了卷。文革期间,毛泽东的眼力已经不太好使,他看的文件都是特别加大字号印刷的。他在批阅文件时常是看一句便在下面画一个圈,此法谓之“圈阅”。此后,“圈阅”一词遂渐次成了有关领导表示已经阅知或同意文件内容的一种习惯表述。时至今日,这种屡遭人们质疑和诟病的“圈阅”方式,殆是很少有人沿用了。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1992年诞生的传唱整个中国的《春天的故事》,热情讴歌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巨大困难的时期,以大无畏的革命勇气,站在中国大地图前指点江山,以创办经济特区引领中国经济腾飞的大毛笔,写下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的丰功伟绩。邓小平同志画的这“一个圈”,就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梦寐以求所要画的“强国梦”之大愿宏图的“缩略图”啊!
有个学人说:“人的生活历程就是不断画圆的过程,人一辈子大概就是为了去画上辈子没有画完的圆吧!”有感于此,我特意写了一组《圆梦》的咏物诗,向老友诗评家张鹄教授讨教,张老说他最欣赏的是其中只有两句的一章《半圆》:为了一个未圆的梦/总是紧绷着心上的弦!今天,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正驾驭着承载伟大“中国梦”的深化改革开放大船,涉经暗礁险伏涡流潜漩的“深水区”破浪前行。在这春风骀荡,人欢马跃的时节,让我们紧绷心弦,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吧!(萧建成)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