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校本部委员会于2012年3月21日在充分讨论协商的基础上进行了委员会的换届选举工作,我受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成为改选后的委员之一,并具体负责宣传工作。回顾一年零八个月的工作,我想用九个字来概括:写盟史,聚心力,求发展。
一、写作盟史,认识盟魂
民盟中南大学校本部委员会到2012年已有整整60年的历史。1952年,中南大学的前身中南矿冶学院成立,为了六十年的纪念,统战部决定编写统战史,民盟史是统战史的一个部分,组织决定由我来撰写。
中南矿冶学院建校伊始,民盟支部就成立了,到2012年,民盟组织也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六十年。为了更真实反映历史的全貌,搜集、挖掘、抢救民盟的历史资料,从去年4月开始,通过查阅档案、走访老盟员、网络检索以及在省图书馆查找当年报刊资料,在形成初稿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意见后又进行了两次大的修改,到目前基本完成了第三稿共八万多字的盟史写作。
在写作这段历史的过程中,我查阅到了很多珍贵的资料。翻开尘封的历史档案,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走过来,我钦佩于民盟前辈的政治良知,即使在强大政治压力下他们依然敢讲真话。如陈新民、胡为柏、赵天从、陈荩、李世丰,他们在学术领域堪称大师泰斗级领军人物,其学术成就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影响,他们具有只服从真理、不怕权威的品格。
上世纪50、60年代,民盟同志的思想言行有比较详细的资料记载,老一辈盟员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表现了坚持真理的硬汉精神,真诚可爱,铁骨铮铮,令人肃然起敬。如老盟员、学校教务长蒋良俊,1964年在省委扩大会议上,他明确否认在学校里存在激烈的阶级斗争,他说:“学校里只有一些比如图书馆希望少借点书出去、老教师不敢出试题,至于贯彻少而精,也只是个人领会不同,都是出于好心”,还说:“知识分子,不服大道理,只服事实”。作为教务长,他对人说:“我要抓教学工作,至于运动,你们搞去吧。”表达对阶级斗争的反感和对无休止政治运动的抵制,在当时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对于民盟,他们有一种很深的感情。五十年代初,我们盟组织每周定期举行会议,每次都签到,没来的同志会事先请假。如老校长陈新民,组织观念很强。尽管肩负学院大任,但盟组织活动都会参加,不来一定请假,自觉把自己置于盟组织的领导之下,真正令人感佩不已。
在文革期间,许多盟员同志都经历了巨大的冲击,但他们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变,他们赤胆忠心,真诚拥护共产党。文革结束后,陈新民教授说:“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横逆之来,我处之泰然,在这艰难的时刻,只要能为社会主义作出一鳞半爪的贡献,也是愉快的。”
我们很多民盟同志非常低调,虽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不求名利,不慕虚荣,如杨国涛老师,他的很多研究在国际国内都有影响,曾前去台湾讲学,却没有什么奖项,终身也只是普通盟员。又如汪杰,在今天不少人物欲膨胀的时代,能不求名,不求利,超然物外,恣意心境,至今依然是讲师,但他的课深受学生喜爱,很多毕业了的学生,回到母校不一定去看教授,但一定要去看看他。
通过写作这段历史,我对于民盟的精神也有了清晰的了解:立盟为公, 以天下为己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 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
二、联络盟员,凝聚心力
为了写好盟史,我们委员会六位委员召开了两次专门的会议,贺跃辉主委提供了两万元的写作基金。先后召集老年支部的盟员开了三次讨论会,老盟员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线索。这样,我与大多数盟员都建立了联系。
以盟史的写作、修改、阅读为中心任务,我采访了十几位老盟员,十几位青年盟员,对盟员的思想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相互之间的联络增多了,多次组织老年支部和青年支部开展活动,大家的积极性很高。民盟史的写作尤其得到了许多老同志的支持,如李传秾、钱去泰、杨国涛、黎丽模等老教授都大力支持。我去采访老盟员李传秾教授,李老师虽已九十二岁高龄,但他思维清晰,精神瞿铄,四个小时连一口水都没有喝,回忆民盟往事,历历犹如眼前,顿时,在我面前的似乎是一尊圣像,一座精神的雕塑。
盟史初稿写出来以后,我打印了几十份分送给盟员阅读。同志们非常高兴,五十年代末就追随民盟、现在已八十八岁高龄的钱去泰老先生说,“读了盟史,才全面了解了我们组织的情况,那真是令人感动啊!”不少青年盟员阅读完以后
对民盟组织的感情加深了,组织的观念加强了,看到这种景象,我即兴写了一首小诗:末日洗礼获重生,银蛇舞动气象新;细读盟史精微处,启督吾盟开新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和盟组织另外两位委员组织盟员开展了多次活动。去年12月老盟员学习交流,热议十八大精神和学校改革。老盟员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十八大报告令人振奋,2020年居民收入翻番很使人鼓舞。新一届领导人的务实形象令人欣慰,老盟员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考察的态度尤为赞赏,不封路、不铺红地毯、吃自助餐,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带了好头。青年支部盟员观赏了电影《一九四二》,就电影反映的历史及中国人的国民性和中国的出路展开了热烈讨论,思考今日中国如何实现复兴之梦。讨论中盟员们虽有激烈的争辩,然拳拳爱国之心,殷殷忧国之情,以及作为盟员的政治参与意识,都有充分的表现。今年的几次活动,盟员们对盟的感情明显增强了,大家的牢骚少了,积极正面的情绪相互感染,正能量不断传递,人心顺了,组织的凝聚力增强了。
对于盟组织的重要活动,我们及时进行了报道,2012年写了4篇新闻报道,一篇人物回忆,2013年写了5篇新闻报道,其中2篇挂在省盟委网站盟员风采栏目,其它放在校统战部网站,扩大了本部民盟组织的影响。
三、总结历史,探求发展
中南大学的民盟史是中国民盟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国家历史的一个缩影,总结这段历史,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反省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党派关系。党派关系良好,是政治富有生机的基础,是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保障。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政治生态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要建立和谐的党派关系,必须促成二者“有机统一”的思想共识,坚持“求同存异”的辩证思维方法,充分运用“协商民主”的处理机制,双方尤其是共产党作为主导方面要拥有博大胸怀及“体谅包容”的政治素养。
包容是一种态度,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和维护你发表反对我的意见的权利。包容更是一种素养,一种思想境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里的“大”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种宽阔、宏大的景象,让人欣赏,使人仰慕。包容不是同而不和,而是和而不同。孔子讲“和为贵”,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贵和就是重和谐,“和”是差别、矛盾的协调。和谐不是一团和气、不分彼此、等同划一,而是不同的事物和谐共处,各方都呈现出一种气量。包容不是回避矛盾,不是搞折中主义,也不是和稀泥和“捣浆糊”,而是用理性的态度解决矛盾。包容不是万马齐喑,而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鼓励批评,鼓励各种思想的交流。共产党要统筹兼顾各政治主体的利益,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执政为民,就必须学会拥有豁达大度的胸怀,具有虚怀若谷的雅量,这是一种必要的政治素养。
民主党派及其他政治主体在和谐包容的旗帜下协调同步、共赢共生。我国古语“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包容不是权宜之计,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包容”是中国共产党保持生命力、巩固执政地位、正确处理好与多元政治主体间关系的不可或缺的政治素养。包容才心大,心大才有大国。
中国共产党还是勇于修正错误的,民盟也应继续发扬敢讲真话,敢于做诤友、善于做诤友的优良传统,建立和谐有为的党派关系,创造生动活泼的政治气氛。
不过,现在基层民盟组织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制度性瓶颈,少而不精,政党意识不强。民主党派要实现它的功能,不仅取决于民主党派成员的精,也取决于相当的数量。如果没有一定的数,形不成一定的力量,做不了事,更成就不了大业
民主党派要加快发展,需要有一些条件,需要有社会的认可,需要破除政策性障碍和观念性障碍。另外,盟组织还存在院系发展不平衡,人员层次比较多,老化严重,发展空间狭小的问题,盟员对民盟的宗旨和性质理解不深,后续发展缺乏动力,这些问题希望在探索中得到改变。
作为民盟基层委员,我期待盟组织在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为盟的发展效犬马之劳,尽绵薄之力。(中南大学校本部委员会 周含华)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