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争座位,一对70岁的老人在公交车上上演了全武行,这是日前发生在西安市11路公交车上的令人惊诧而又熟悉的一幕(《西安日报》2/24)。说惊诧是因为两位老者太不淡定、有失长者风度;说熟悉是因为近些年来,类似在公交、地铁上为争座位吵架、互殴的事件频频发生。从南京公交上7名中学生集体不让座(给老人)照片引发社会热议,到杭州公交上一男子不让座(给怀抱婴儿的女士)被打5个耳光,再到广州地铁上为争座“老少”互殴等等,可谓层出不穷、时有耳闻。让座本是一个基本的公共道德,算不上大事,可时不时成为了社会重大新闻,这不能不说是现代中国的一大怪。
说怪也不怪,循果探因,由来有自。30多年的大开放大发展带来了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但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国人精神上的提升。在功利主义主宰一切的背景下,“成功”成为压倒一切的关键词,为了“成功”你选择了什么路径、何种手段都不重要,人们看重的是结果、社会关注的也是结果。在这样一个畸形的评判标准驱动下,礼义廉耻、温良恭让之类的传统美德哪里还有存身之地?为了发财可以制假贩假、掺杂使假,为了升官可以丧失廉耻、甚至雇凶杀人,为了出名可以制造绯闻,为了“蜗角虚名”朋友可以反目,为了“蝇头微利”手足可以相残,甚至为了不排队“加塞儿”可以大打出手……总之为了一己之私、一人之欲,“争”字当先,“国之四维”可以视如弊屣,修身“礼让”更可等而下之为土芥了。
如果说“礼义廉耻”是国家层面的道德修养目标,“温良恭让”则是和谐家庭和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让”繁体字作“讓”。《说文解字》:从言,襄声。“言”,即“语言”“言辞”;“襄”为“帮助”、“助理”。从“襄”字构成看有“衣”有“眼”有“双手”,用现代语言解释,即为“用话语、行动去帮助他人、温暖他人”。多么美好的涵义,多么温暖的字眼!一个“让”字可以让家庭更加和睦、互助互敬,让人与人之间可以消除陌生、撤除戒心、互相信任,刀耕火种时代的祖先们早早就明白了和谐的重要性!谁能想到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人们却发生了道德退化?公序良俗的节节败退,社会教化的失序、失当密切相关,一波一波的政治运动摧毁了传统的道德基础与体系,导致了国人道德的整体沉沦,也导致家庭道德教育的“空心化”,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出现后,家庭教育的失范、失时、失力成为普遍现实。双向的“尊老爱幼”变成单向的“宠幼溺幼”。笔者无数次地在公交上看到,年迈的爷爷奶奶接送孙儿孙女上下学途中,宁肯自己颤颤微微站立一旁,也要把别人让出的座位给孙辈坐着;有的年轻父母让本应抱于怀中的小孩也心安理得地占据一个座位,全然不管旁边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良好的品德需要长辈言传身教,需要环境潜移默化,可现实是长辈的所为都是以“幼小”为中心,家家如此,人人如是,“幼小”哪来“敬老”意识,长大成人后能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境界吗?公交、地铁中的“不让”不就是顺理成章的“因果逻辑”吗?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也别怨谁。
“长幼有序”之类的人伦之道在社会变迁中渐行渐远,“尊老爱幼”之类的新要求在人际关系的日趋生疏中流于说教。良好的道德环境需要“合力”来打造,但家庭的熏陶是关键,年长一辈们如果不从自己做起,以身示范,教育好自己的后代,就不要指望年轻一代会随时随地“礼让”于你,即使有道德自觉的个体偶尔出现,但整体的道德生态不改善,你我他垂迈之年遭遇“不让”的频率就只会越来越高。(民盟长沙市委 周彪)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