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多不少才是最好

编辑:redcloud 2013-03-29 00:00:00

      瑞典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瑞典只有百分之四的学生上过补习班。对于为何不上补习班,百分之五十的受调查家长认为没有必要,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瑞典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非常满意或满意,只有百分之十五的家长不满意。北欧国家传统就是这样,注意生活质量,热爱大自然,强调合作而不是丛林法则式的竞争。“不多不少才是最好”是瑞典人常说的一句话。

      在我们国内不说把上述的数字颠倒过来,恐怕也有相当多的家长把孩子送进补习班去补课。过去,补课暗含着“差生”、“落后”的意味,只是个别现象。然而当下,补课蔚然成风,补课学生的动机已从“补差”转向了“追优”,甚至很多家长和学生对此产生了依赖心理。通过长时间的补习真的就能把孩子送进心仪的学校吗?即使学生能获奖,其实都是用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更让我们忧心的是,高强度和无休止的补习已经让孩子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对补习产生了依赖心理,其根源还是社会评价体系的不合理以及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如果教育均衡的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一种乱象被制止了,还会有另一种乱象涌出来。

      让人羡慕的比利时孩子,他们每天几乎没有家庭作业,如有作业的话,多半是让他们动手制作模具的课程。老师常常带孩子们去郊游,参观各类博物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掌握生活基本常识比掌握乘法口诀心算速度更重要。孩子们还能在学校举办party,他们愉快跳舞、表演,自在无比,说错了也不会紧张。

      我曾看到一个案例,美国一位教育家做了一个试验。他选择了两所水平相当的学校做实验,一所学校按常规进行教学,即孩子们在学校只是上课和写作业,类似我国现在的学校状态;另一所学校的孩子们学习半天,活动半天。活动内容就是做手工,有木工、缝纫、烹调、养植等,没有书面作业。结果,几年后,两所学校的成绩不相上下。但后一所学校的孩子们综合能力明显高于前一所学校。

      当下,似乎所有的人从内心深处都在厌恶“作业”。孩子在作业中痛苦挣扎,家长在对孩子作业管理中生气,教师在繁重的作业批改中劳累,整个社会在呼吁减轻学生的负担,但没有人敢质疑作业存在的合理性。一直以来,老师、家长还是保存着督促孩子做作业的那份耐心,如果一看到他们难以完成任务或在生活自理上遇到困难时,就会义不容辞地代替包办了。专家们普遍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即不能让他们为作业过多而犯愁,也不能让他们无事可做而感到无聊。关键是如何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倘若能把西方的开放与东方的约束相结合,成为让大家羡慕的理想教育,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何时也能成为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啊?(张家界市永定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 高自安)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