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寿科技工业职业学校系汉寿拓潮、世伟职业学校合并后,于2009年9月经常德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在太子庙高新技术产业园征地近百亩,2009年投资950多万元,建成一所新校区,建有学生公寓、教学及实验楼、学生礼堂和娱乐设施。2010年6月再次投入600万元,建成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校办工厂,为涉农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创造了条件。
走进职校,首先扑入眼帘的是“开拓进取,引领潮流”八个雄劲大字。这该是对校名的深层诠释吧?校园内绿荫匝地,环境幽静,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照学生家长的话说:“这里是块伢儿们学东西(知识)、学做人的好地方。”校长、民盟盟员汪勇的拓潮经历则告诉我们:平凡的人生同样拥有传奇与高潮。
15年书写的关键词
汪勇1996年大学毕业后,受聘于广州一家待遇优厚的建筑设计院。那年底,他得悉汉寿还没有民办职校,同时不少的农家子弟和城镇贫困家庭子女,因考不上或读不起高中而失学;又因缺乏一技之长而无法就业,继而在社会上引发不安定因素。在乡村长大的汪勇,目睹过以前无数失学同伴的无奈与后果,决心为眼下这些孩子的求学、成才做一点实事。1997年初春,他毅然辞职回家,租赁汉寿县城党校院内几间教室,办起电脑培训部。
那时,不少人是戴上有色眼镜看待民办教育和职业学校的,何况你一个没上档次的培训班(部)呢?汪勇冲破亲友的疑惑眼光和社会的嘲讽言语,经两年多艰苦打拼,l999年5月,培训部经市县教育部门验收批准,升格为全县第一所全日制民办职校——“拓潮电脑技术学校”。
他的职校办成了气候,问题随之也来了:因为招收的大多是普通高中挑剩后的差生,这类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准则及品性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致使部分任教老师深感难于管理。同时,还有一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较差,对于当时还没有中职国家补助金扶助的民办职校来说,招收进来是图不到经济效益的。对这两类学生,汪勇当时也曾有过担忧,但是当他无数次亲睹家长和学生那一道道求助的眼神时,便一次次地反问自己: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让每个渴望受教育者都能享受教育权利吗?于是,汪勇在每年的教职工大会上都这样表态:“无论哪类学生伢儿,只要来我们学校求学,我们即使赔点本,也要长期向他们敞开校门,让他们都能学到技能,都能就业!”
正是这两个“都能”的承诺,使汪勇的职校十几年来稳步发展,一枝独秀。有人风趣地说:“两个‘都能’成了汪校长办学的关键词。”
2000年初春——又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拓潮电脑学校与原汉寿供销中专组合,更名为“拓潮职业技术学校”。汪勇为了拓展办学规模,多方筹资150万元,使硬件设施位于全县职校之首。学生由最初40名增至近千名,专业由一个扩至4个,拥有一批本科学历的中青年专职教师。2006年,与世伟职业学校合并办学,则是汪勇办学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终极目的,就是为今后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职业教育。
按市场“口味”配“菜”
从创办职校起,汪勇思索最多的一点是:民办职校教学应如何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如何保证学生就业率?而市场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赛场,要让学生在未来赛场上获胜,就必须按市场“口味”去配“菜”。他从办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教学理念与模式,达到以特色为本,让效果服人的目的。
视市场需求量开课。汪勇瞄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景,一直开设了“电子信息与技术”、“计算机及应用”等支柱课程。他抓住沿海需中层英语专业人才的机遇,创办了二年制“商务英语”专业;为满足国内模具技术人员短缺现状,开设了多种学制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以上专业和学制,任新生入校时自主选择。
用长短结合制设班。学校与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增设了成教大专班,学生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后,可采取连读方式取得大专文凭。
教学布署不拘一格。如:聘请模具专业高工,运用PRO/E/AUTOCAD等最新软件,根据图纸为企业培养急需的电脑模具设计、制造的技术人才;由用人单位派工程师来职校培训,学生技能达标后,直接由对方录用。
放飞“乳燕”搏风涛
汪勇有句口头禅:“对待职高生,要一手抓就业前的传技授能,一手抓就业后的跟踪服务。”甚至在县政协会议上他也口不离“禅”。他是将学生就业视为办学生命线的。职校在广州、深圳设有办事机构,由常务副校长刘俊彦坐阵,负责毕业生实习和推荐,及时解决上岗的后续问题。办事机构还与深圳、珠海、上海等大型点子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和长期委培合同,按照用人单位,由校方培训合格的实用型人才。
每学期新生人校时,拓潮职校即与家长们签订合同,承诺在学生毕业后,推荐就业并跟踪服务一年;校方如未履行合同,即按合同条款赔偿。
为安置学生就业和做好后续服务,汪勇自身更是率先垂范,每年南下沿海城市无数趟。1998年底,职校首届20名毕业生送往深圳后,由于人才中介机构问题,学生们未能上岗。汪勇闻讯,火速赶往深圳,一边安排学生食宿,一边为其另寻工作。他连续10多天热脸挨近用人单位冷脸,才好不容易搞定这批学生工作一事。由于日夜劳累,回到汉寿时,人消瘦了10 来斤,还赔上费用2000余元。2000年,职校将一批毕业生推荐到东莞长江电器公司上班,该公司不久便被美国某公司收购,刘飞等8名学生不满意新公司安排的工作,辞职后找到职校在深圳的办事机构和校长汪勇。汪勇四处奔忙了3天才联系到新单位,使他们满意地上了班。
特色教学培养了一批较高素质的人才,10多年来,汪勇的职校已输送合格职高生4000多名。从这块“阳光工程基地”放飞的一批批“乳燕”,正在沿海和内地城市、在人生旅途搏风击涛,体现出人生的价值。2004届毕业生肖芳、彭立军和周立,均被富士康提升为中层管理干部。在汪勇的职校,兄、姐学成后,介绍自己的弟、妹也来学习的不计其数。汪勇的职校赢来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生源。职校与多家认证机构举行联合培训,2000年被微软中国授权中心指定为“微软授权培训中心”;2001年被国家信息产业部指定为“IT职业技术教育工程定点院校”。
2004年起,学校成为深圳富士康等大型电子集团的定点用人单位。该校学生推荐就业率均为98%,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4%以上。
依托企业办学,订单培养育才
中联重科等特大型外企落户汉寿,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机遇。作为企业邻居,该校将办学方向和中联重科等企业的用人要求作出充分对接,及时调整或增设相关专业,按企业的需要设置课程。并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校企联合,将企业师傅请上职校讲台,把学生放到企业实训。立足本土,逐步向外延伸,把职校做大做强。
2011—2012年,职校累计为中联重科委培输送焊工、钳工、电工、机手及汽车油漆工268人,得到了该公司的高度认可。今年,学校又招收机械专业的中职新生100人,计划在学校培养2年,进中联重科实习1年后,由中联重科负责转正就业。
2012年,学校与台资东莞力音电子公司达成合作意愿,由力音公司投资,在学校建立两条电子零配件生产线。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让学生工学结合,用自己的劳动所得解决书费、生活费不足的问题。今年学校计划招收电子专业学生200人,属于力音公司订单培养计划,毕业后全部由力音公司录用为公司中层干部或技术员。
2002年至2009年间,该职校多次评为常德市优秀民办职校,2006年被省民政厅授予“湖南省先进民间组织”光荣称号。汪勇的办学事迹,先后在《常德日报》、《湖南民盟》、《湖南民办教育杂志》等报刊报道。汪勇于2006年当选为常德市首届民办教育协会优秀理事,2008年当选为湖南省第二届民办教育协会优秀理事。2011年学校再次被评为“年检优秀学校”,并获2011年度“学校目标考核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汪勇于2011年评为“常德市民办学校优秀校长”。办学15年来,学校累计为社会输送5000多名合格中职毕业生、近万名各类短期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有在籍学生近600人,教职工58人,开办了电子、电脑、机械、涉农专业。师资力量齐备,现有教师42人中,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22人,硕士学位教师2人。拥有12家长期合作的实习企业,6个专业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网络信息中心,远程教育中心,语音室,并有计算机校园局域网与国际互联网和中国教育网联通。图书室藏书2万册,中外期刊60余种,两个电子阅览室。
该校已成为汉寿县人民政府设立的太子庙工业园配套培训机构,劳动部门设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单位,农业部门设立的“阳光工程”指定培训机构,还是湖南省教育厅批准设立、具有成教大专教学资格的教学站。2003年起,拓潮职校连年被常德市评为“民办教育先进单位”、“民间管理先进单位”,汉寿县政府定其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勇于选择自己挚爱的领域去拓潮,去冲浪,去经受风雨洗礼,拓潮者的人生长卷,也将成为阳光下绚丽的景观!(常德民盟汉寿盟员 朱能毅)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