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首市矮寨镇,人们传颂着一位坚守26年为农民信息科技扶贫的动人事迹,他就是民盟州委副主委、吉首大学博物馆馆长谷遇春教授。
1986年,作为一名吉首大学图书馆的普通工作人员对吉首市建立的第一个乡镇文化站-矮寨镇文化站情有独钟,发现该乡镇文化站除“一间房、一张床、一张办公桌、一块牌子、一个章子”之外,甚至连一本图书都没有。看到这种现状,听着乡文化站站长的诉求,谷遇春毅然决定竭尽全力为文化站的生存与发展鼓与呼。他将这一情况向学校图书馆领导作了汇报,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当年吉首大学图书馆为矮寨镇文化站捐赠图书4000多册。谷遇春个人自费为村民订阅了《湖南科技报》、《农村新技术》、《医药报》等报刊杂志。当谷遇春将这一批书送到乡文化站时,看到村民们捧着这些书喜出望外的神态,更加坚定了谷遇春开展科技信息扶贫的信念。
1998年,矮寨镇遭受一场洪水的浩劫,该镇文化站百分之九十图书毁于一旦。当谷遇春得知这一消息急匆匆的赶到现场,看到图书被洪水浸蚀成纸浆和村民们失落的眼神,谷遇春想洪水能冲走图书,但冲不走村民脱贫致富的希望。他向吉首大学领导反映了抗洪救灾的情况。在谷遇春真诚的打动下,吉首大学确定矮寨镇文化站为“信息扶贫联系点”并挂牌,捐赠图书5000余册,其中有关农村实用科技书籍均达1000册。每年为该镇赠订农村养殖、科技信息报刊,谷遇春则主动承担起义务送报的任务。
为矮寨镇农民搭建了一条科技信息扶贫的平台,老百姓受益情况则成为谷遇春跟踪调查的重点。他走村入户调查了解发现村民受益面不平衡的问题。采用“以点带面”的形式,按村组建联络点,挑选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担任联络点负责人。由负责人把学到的科技知识传授给不识字的村民,通过以点带面,使千家万户接受了新技术、新信息用于农村生产加工产生了效益。今年60岁老苗医杨保牛,从书籍中学到了农村实用技术后,用于烧酒、榨油、养殖等农产品生产中效果显著。从《医药报》上学到的知识,用于行医实践中,为农民解决了疑难杂症。老村主任石友原来没有掌握水稻管理技术,对水稻虫以治为主;通过学习《农村新技术》懂得了要“以防为主”用农药,并将其所获传递给其他村民。谷遇春还为家庭村开展了抽样检测调查,为村里订阅了《蔬菜科技报》,通过指导蔬菜种植技术,使该村仅蔬菜一项就为农民增收5万多元。
通过报刊、图书信息,使村民们开阔了眼界,为老百姓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现在全镇22个村56个自然寨,组建民族艺术表演队32支,参加人员3000多人,形成了全民健身娱乐的艺术表演村,发展成为吉首大学民俗文化研究考察基地。
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坚守26年为农民开展信息科技扶贫的谷遇春教授。今年他被省委组织部聘为“矮寨镇科技特派员”。
张芳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