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
——记盟员、湖南理工学院王安斌教授
刘姿均
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以创新探索的姿态执着于教学事业,他以诚挚的拳拳之呵护关心着学生,他以无限的热情浇灌着数学之花,他就是湖南理工学院数学学院的王安斌教授。多年来,王安斌教授先后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获得获曾宪梓教师奖、“师德十佳”等诸多荣誉。
殚思竭虑钻教学
作为一位高校的人民教师,最重要和首要的任务就是教学,而要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科研带入高等教育的课堂,是一个艰难而又重要的课题。它之所以难,是因为现在学生水平普遍不高。而作为教基础课的老师,面对这群刚高中毕业的学生,要将科研引入课堂,必须想方设法将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提高学生了理论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面对这一难题,王安斌教授没有退却,反而他认为:搞科研的目的不是装门面,也不为晋升职称,最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科研思想、方法、结果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将自己刻苦攻读、冥思苦想、不畏艰难的精神传授给学生,以达到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王安斌教授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探索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的原理在于追源溯流以及融会贯通,由于数学上的每个定理,定义都是由数学家发现而且被数学家证明了的,都有他们发现、证明的思想过程,如果能将数学家的原始思想揭示出来,即将其探索过程向学生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掌握,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在基础理论铺垫完成之后,再将自己的思想、方法融于定义、定理、复习等各类型教学的全部教学过程之中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目的。
要揭示数学家原始思想,要进行探索性教学课堂设计,很不容易。除了要翻阅许多参考文献外,还要冥思苦想:这个定理是怎么发现的?从几何直观上能猜想出来吗?或从已知的定理进行类比猜想发现者的原始思想?开始是怎么证明的?后来怎么完善的?是否还有新的证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这些搞科研常用的方法都要在备课、讲课中一一用到。为了备好一堂课,王安斌教授散步也在想,睡在床上也在想,一有了好想法马上爬起来作记录。学生非常喜欢听这样的课,觉得受益匪浅。甚至几堂课下来就有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我非常喜欢听您的课。在期末评教中,学生们对王安斌教授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获得全系最高分。学院督导团的老师听了之后评价也很好,王安斌教授的课获得课堂教学优秀奖。
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到教学经验,王安斌教授将探索式教学思想上升到了理论层面,撰写了不少教学论文。《函数级数逐项微分定理的教学设计》被《中国数学文摘》摘评并被评为湖南省数学教学年会优秀论文。象这样受教案启发撰写出来的论文还有《用柯西收敛准则证明几个相关命题》发表在《数学理论与应用》上,并被湖南省数学教学年会评为优秀论文;《用连续开拓证明定理的推广》发表在《高等数学研究》上;《例谈探索性教学法——将科研引入课堂》公开发表被评为校级教学优秀论文。
对于凝结了自己心血的教学方法,王安斌教授没有因为一己之私而据为己有,而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分享给其他的老师。不仅将教案借给系里其他老师参考借鉴,还先后为数学系的全体老师和学生作了三场关于教学的学术报告:以问题为中心探索式教学法——谈如何将科研引入课堂;以方法为中心探索式教学法——再谈将科研引入课堂;以典性例题为中心——三谈将科研引入课堂。这些均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在这些报告的启发下,其他的老师也写了不少优秀的教学文章获得奖励。
滋兰树惠满庭芳
帮助学生圆考研梦,为国家研究领域输送专业人才是王安斌教授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又一份事业。在这条看似简单的道路上,王安斌教授也付出了比常人多一倍的心血。针对《数学分析绪论》是考研课程但又没有教材的情况,王安斌教授不辞辛劳地从全国各地大学收集近年来的考研试题作为辅导教材。这些题目涉及面广、难度大、解题方法巧,王安斌教授必须自己先花费大量精力将题目解答出来,然后进行内容切磋和方法归类,再编写成教案。而加上学生水平较低,开课时间有限,要上好考研课,可谓难上加难。出于对王安斌教授年纪的考虑,许多朋友、领导以及家人都劝他放弃,让年轻的老师参与。但是王安斌教授不得不考虑数学系的当时的实际情况:分析教研室的几位教授这门课老师的读博士以后都调离了数学系,还有两位在外读博士,分析教研室的几位老师是从教其他的课转过来的。为了使系里的工作不受影响,王安斌教授对自己说:我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况且从小我以解数学难题而著名。以我良好的基本功,以我的苦干精神,我一定能拿下这门课。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在王安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2000级的何海洋考中国科学院《数学分析》得了149分(满分150),刘创业考中国科学院《数学分析》得了136分,数学系2000级考研率为全校第2名。
为了使2001级学生考研率不低于2000级, 2004年下学期,王安斌教授从第10周起一直到考研前两天,每周两晚去南院答疑。七点步行到南院,晚上11点步行回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落雪结冰,从不间断。除了当时答疑解题之外,还利用空余时间做考研题62套,共有600多道题。甚至在步行回家的路途中也在思考解题方法。这些题目的解答,对学生应考起了不小的作用,2004年数学系考上了21个研究生,录取率比2000级还高。
除了关心爱护学生,王安斌教授作为数学系教龄最长的老教师也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培养和关心青年教授的职责,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多年以来,王安斌教授坚持对青年教师的课进行听课和评课,从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所在、怎样突出重点及难点、抓住关键入手,谈对课堂的教学设计。在评课会上的发言深受中、青年老师欢迎,许多老师说“我们非常喜欢听王教授的评课”。与此同时,王安斌教授也不吝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经验分享给年轻老师,许多老师都从王安斌教授的教案中受益良多,原数学系主任谈秀山老师看后在教案封面上写上“教学改革教案”,并且在全系教师会上说:“王教授是我们系里的宝贵财富”。
以研为乐犹未悔
作为高校教师,科研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其在专业领域内的成就和水平。为了使自己的数学理论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王安斌教授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数学方面的科研。
王安斌教授是跟莫叶先生研究Legendre级数的。莫先生去世后,同方向的导师由于他们年轻都转到了复动力系统或其它方向。从90年代初开始,这个方向只有王安斌教授一个人做了,文章寄到刊物上都是以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而退回。转向吗?还得坐下来脱产读一年半载的书,不行!不写吗?这与一个大学教师不相符。在这种情况下,王安斌教授没有气馁,发挥做考研难题的特长,将解考研题所设计的方法用在超球级数增长性上,得出了超球级数成正规增长的充要条件,发表在国家B类杂志上;另外还推出了《超球级数具有阿达玛积的增长性质》、《超球级数所定义整函数的型函数》两文,分别发表在《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研究》上。
在王安斌教授的不懈努力下,学术研究成果颇丰:自1980年以来先后在核心期刊《东北数学》、《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季刊》、《数学研究》、《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清华大学学报》发表学术论文15篇。在省级期刊《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20所本科院校学报共发表论文64篇。论文集中在亚纯函数和特殊函数两个方向。在亚纯函数方向《亚纯函数的亏量与相对亏量》为美国的《数学评论》、西德的《数学及其它边缘科学文摘》所摘评,并被中科院出版社作为第八个五年计划期优秀科技成果收入《中国八五科技成果》,后又收入《中国优秀科技成果精选》并获专利权。在特殊函数方向:《具有阿德玛空隙的幂级数与正规函数》被当时的世界三大评论杂志所摘评(美国的、西德的、前苏联的数学文摘杂志),共24篇学术文章被摘评。如此丰厚的学术成果充分显示了王安斌教授的理论研究水平,也因为坚实的科研基础带动了了教学的长足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王安斌教授在人生道路上执着的信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王安斌教授在教育事业上恪守的箴言。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教育工作者无私奉献,我们也期待着更多像王安斌教授这样的教育楷模,期待着教育事业更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