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其芳:为霞尚满天

编辑:redcloud 2011-12-08 17:02:44

为霞尚满天

――记民盟盟员、常德本土知名作家彭其芳

 

彭其芳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是我市知名度较高的散文作家。1994年下半年,他从《桃花源》编辑部的副编审、副主编的岗位上退下来了。他在这十多年的退休生活里,仍是一位大忙人。他呕心沥血,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小说、散文等500多万字,结集出版专著20多部。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发表的宣传桃花源、柳叶湖、花岩溪、德山等旅游景点及反映沅澧流域风俗乡情、常德人物、常德古今历史的散文、小说、故事等多达两百多篇,主编或参与编辑《美在常德》等宣传常德的书籍达17部,这在常德本土作家中绝无仅有。著名散文大师碧野曾撰文评价他的散文:“使人神往,令人遐想,给人以高度的艺术享受。这是新的生活散文诗,既热情奔放,又细腻含蓄……”他爱朋友,默默帮助文学新人,为数十名常德籍作家的新书撰写序言和评论达43篇。他勤奋创作,500余万字的文学作品,更是飞遍了全国。《湖南日报》、《作家报》、《常德晚报》以及《嘉应文学》等报刊都曾对他的动人事迹作过报道,长沙广电中心、常德电视台还摄制了他的《委员风采》、《爱在家庭》及《爱的许诺》等6部新闻专题片,在电视台多次播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爱文学,宣传常德不停笔

彭其芳先生视文学创作为第二生命,因此他人退休下岗了,手中的笔却永远没有下岗。他以散文见长,在全国也有知名度,一些报刊常常在“名家文荟”、“名家游踪”、“名家新作”等栏目内推出他的作品。退休后,他的作品更上了一个高的档次,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

他已出版了个人专著15部,计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余万字。这些作品中,大都是写常德的,写常德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写常德的风景名胜之地,写常德古往今来的灿烂历史,至少有几百篇写常德的散文在全国各地发表了。如在沅江边上的招屈亭,本来建设得并不那么典雅,他曾三次来到亭下思索着怎样写它,把它写得形神兼备,名扬天下。经过他认真的构思和语言的锤炼,终于写出了《情寄招屈亭》的散文,先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不久便被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栏目的编辑看中,在该栏目内与李白、普希金等中外名家的经典之作先后播映,那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画面,那一句句激情飞扬的朗诵,起到了震憾人心的艺术效应。随后这篇散文在《中国三峡》等多家报刊上发表,并被选入《中华散文百年精华》、《美文导读》等文集出版。桃花源风景区是常德旅游最亮丽的一块品牌,他写桃花源的散文也上了高档次:散文《桃花源新记》在《散文》杂志上发表,后由中央广播电台配乐向中外播送;散文《水府阁的眺望》,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散文《桃花源里黄河壮》,在《广州日报》“珠江”副刊上发表;散文《桃花源在我心中》在《羊城晚报•港澳版》的海内外“故乡水”征文中获奖(从一千多件征文作品中评选出11)并发表,随后被选入由评奖委员会主任秦牧先生主编并写序的获奖作品集《一夜乡心》出版。其他如写河山的《月亮井》、《静静的犀牛湾》、《世界上有个野炊岭》;写花岩溪的《去鹭岛观鹭》、《雪峰山里游平湖》、《悟道花岩溪》;写柳叶湖的《柳叶湖上听桨声》、《说柳》、《湖上赏画》;写德山的《三上孤峰岭》,《林间小路》、《枉水之滨》;写沅江的《老街》、《雪浪花》、《远去的街》等,不仅能在全国各地的报刊上发表,还能占据一些大报副刊的头条显要位置,如《文学报》、《中国旅游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中国社会报》、《湖南日报》等。有些散文还获奖,有不少散文还被辑入各种经典文集中出版。

他还写出了反映常德历史上重大事件的长篇小说:写解放常德的长篇小说《天晓》,由市政府拨款数万元,在湖南省资深导演李国强先生的具体指导下(6次来常德说戏),已由改编组杨长庚、匡明中等几易其稿,改编成20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正寻求合作伙伴投入拍摄;写中日常德会战正面战场的长篇小说《血海》,即将由成都某出版社出版,已有意向也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目前,他又在为写第3部长篇历史小说《楚魂》(写战国时的楚相春申君的),开始了大量的阅读。

此外,他还组建了常德市青少年文学研究会和湖南省常德散文家协会,组织作家到常德各地采风,带领更多的人以宣传常德为己任,同时自己掏钱,也动员朋友掏钱,并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以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主编了宣传常德的旅游丛书:《美在常德》、《情满德山》、《锦乡河》,以及《柳叶湖揽胜――散文卷》,全面地介绍了常德的各个旅游景点,提升了常德的知名度;为了宣传常德,他还自己筹集资金,在桃花源风景区管理处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作家报》,并组织了两次全国性的“桃花源杯”的征文活动,把常德的影响力远播全国(包括台湾),让世界了解常德。常德于1998年抗洪期间,为了宣传常德的抗洪事迹,他激情大发,一连写了《回家》、《战场情》、《特殊的婚礼》、《翠翠上学》、《特殊病号》等一大批作品在上海、南昌、武汉、成都等地发表了。所以前任市委书记吴定宪曾写信给他,说他为宣传常德作出了贡献;继任市委书记程海波也说他“年高德劭,力扛大鼎,为推介常德人文、弘扬善德文化做了极好的事情”,并亲自批了11000元,为他出散文集《背篓秋色》(获中国丁玲文学创作奖一等奖、常德市委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排忧解难;市委宣传部部长覃清香有年还打电话到他家里跟他拜年,并几次为他出书资助了6000元;原市广电局局长龙佑云、龙泽巨热情主动地为他出版了精美的散文集《桃花雨》,共花40000多元。彭其芳先生的作品、人品所产生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在由湖南常德散文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书生本色――彭其芳作品人品漫评》一书中,有数十位学者、教授、作家对他进行了深入的评说,说他像一座山那样挺拔,说他像海那样广阔,也说他像山溪水永远流不断的情和爱,德操亮如晨星,爱心更比桃花艳。先生在家里甘守寂寞,守着病残的妻子过日子,日子过得平平淡淡。有单位聘请他出山,他不屑一顾;有人劝他下海去捞钱,他毫不动心;甚至有人请他写稿编书,他也一笑置之。他淡薄名利,乐守清贫,永远保持书生的本色

爱朋友   助人为乐不知倦

在岗时,彭其芳是作者信得过的称职的编辑,退下来后他的心头不冷,门庭就自然热闹,在作者的身上倾注了火热一般的情感,做到了诚恳相待,想尽办法去帮助周围的朋友。而这种帮助,不带有任何个人私利,不图回报,也并不挂嘴上,做了就做了,默默地,只是向社会尽了一份自己的责任。

组织些活动,让大家聚聚,交流创作方面的信息和体会,这是常有的事。如3次去花岩溪采访,两次游赏沅江,3次赴安乡并游黄山头,去太阳山深处拥抱秋天,去河山、德山、柳叶湖等周边地区的次数就更多了。有时大家不走出去,就在“百家”、“荔园”、“鑫马”等酒店集会,掏心说话,开怀畅饮,微醉而笑,兴尽而归。

为了让大家有相聚的机会,他还为6部新书的出版组织了首发式。有一年春节,市委党校曾祥永校长来他家看望,并对他说:“彭老师,你的朋友多,到山上或山下聚聚吧……”于是他想到了把《安乡文化丛书》的首发式拉到党校开。在曾校长的大力支持下,31460多位文艺界的领导、作家相聚在市委党校,参加了隆重的丛书首发式,市委周用金同志还到会讲话,说这是常德市一次春天的文艺盛会。接着,他又在酒店组织了周晖老师的散文集《永恒的情歌》的首发式,并亲自书写会标,有记者、编辑、作家等近30多人参加,又是一次有意义的集会。他组织这些活动时,是得到一些朋友帮助了的,他有一些“铁哥儿们”,说话有人听,计划有人落实,旅游有人导游,甚至进店还有人买单。当然,他有时也掏钱。钱花在朋友身上,他感到愉快。

他经常做的事,就是为朋友们推介作品。退休后,他为长篇小说《西水东流》、《风雨情事》、《苏东坡传奇》以及散文集《桃花缤纷》、《弯弯山道》、《母爱如山》、《守望家园》等27部新书写过序言,计看书稿约700多万字;为散文集《我的藏族同胞》、《回声》、《春天是件瓷器》等18部新书写过评论文章,也看书540多万字。他在为《五方片羽》写评论时,竟累得嘴眼歪斜达3个多月。有相当一部分序、论是在他患病期间或妻子生命危急之时,强忍着痛苦,挤出分分秒秒读书后写成的。有时候,他刚拿起笔,病人一声喊叫,他又急急撂下笔杆奔到她的床边。同时他也写得认真,读书时还作笔记,经过思索提炼后,才拿笔写文,一篇一个样,次次到位,所以反映都好。在为《月是故乡明》写序时,正是她的妻子在最后的日子里苦苦与命运抗争的时候,他自己也在患病输液,45万字的书稿,他一篇篇作笔记,等到他把5000多字的序言写好并改正抄写完毕之后的第2天,他的爱妻便由“120”救护车接进了医院,一去就再没有归家。去年,先生的妻子在国庆节的前夜因抢救无效逝世后,他沉浸在无限的悲痛之中,一些朋友却又找上门来,他只得擦干眼泪,强忍着悲痛,为朋友的新书《舞雨的天空》、《远逝的帆影》等数部新书作序写评。他深深地感到,他笔下的那些优美文字,是由他的血和泪浇灌出来的。为朋友们改稿、荐稿、看稿,更是经常的事。前年,一位作者写的长篇小说,24万多字,他从头到尾,字斟句酌,费时20多天,为他修改完毕。有位朋友的散文,他认真修改后,在一家有全国影响的刊物上发表了,还附有评论。有一次,他将一位朋友的6篇散文推荐到长沙一家杂志上一次发了,还写了很好的导读。一位外地朋友一次跟他寄来了8篇作品,他想很多办法也基本上“消化”了。广州一位朋友主编了一份报纸,在两年时间里,发了不少他推荐的朋友的作品。有时他还把自己想写的题材让给朋友,把发表作品拿高稿酬的机会也让给朋友。

这些年来,以他在全国散文界的权威和影响力,他还推荐李世俊、周碧华、张天夫等20余名朋友参加了中国散文学会,这其中有山东的,也有河北、长沙的;介绍近10人参加了湖南省作协等。有一次,他把欧湘林请到了家里,劝说他参加省作协,欧终于答应了,他便说:“只要你这一句话就行了,其余的事,归我来办。”于是他写信到长沙买申请表,4次上文联4楼盖印,又到邮电局挂号寄出,又跟有关朋友写信,并汇去500元买他的新书,做了很多工作,欧终于被省作协接纳为会员了。他还请周正福同志,为市里的著名人士写长篇通讯,为他们一生立传,如韩隆福、史狮克、应国斌、胡锡贤、周新中等先生,在他的大力支持下,他们的人生传记都先后上了市里的“两报”。关心朋友,他历来是不怕吃亏的。他每次出版的新书,都要送掉200多册,还搭上不少邮费。并且长沙、北京的朋友先后要他卖的书,加起来少说也有500多册,他也基本上送了朋友,而把书款按数汇给了他们,等于他买书送朋友。尽管家有重病号,经济开支紧张,家里的一些藏品及书信也变卖了,但他省吃俭用,还支援别人。《美在常德》出版时,他掏了1000元;支援两位朋友出书共给了2000多元;给某协会捐赠了500元;支持一位乡下小孩读书,每学期给200元,已历两年了;好友杨在钧病了,他先后5次去看望他,共给了600元;前年花千余元买的多功能轮椅,也送给了乡下残疾人;至于买东西去看朋友,更是经常的事:如吴文华老师生病了,他与郑桦同志就去看过两次;一位离休老干部失偶后孤独多病,他常常去开导他,要他振作起来。他就这样始终把朋友的冷暖、事业挂在心上,用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而毫不顾及自己是怎样的困苦。

一位文学博士曾这样评价彭其芳先生:“其芳师的文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先生的文品传海内,先生的人品堪称楷模。他是用文学表现人生的作家,又是用人生证实文学的哲人。先生其人可算榜样,其文自当不朽。”

“每一天都感到时间的宝贵,就怕不够用。”彭其芳说,“写作对于我来说,是一辈子最快乐的事,我要为自己快乐地活。”为满足广大读者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读到他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的要求,年近八旬的彭其芳今年抱病从自己发表获奖的数百篇散文中反复筛选,结集出版了这本散文选。他在跋中写道:我是早早就把生命交付给文学的人,生命在创作中得以延续,创作因生命的光彩而焕发激情!(民盟常德市委组宣科)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