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行文字唱大风
——记盟员、楹联艺术家傅小松
李望生
撑天柱地两行字;纳古涵今一副联。对联,中华国粹,文学瑰宝,已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对联的领域内,活跃的多是儒雅长者,甚至是耄耋耆宿。傅小松却以一个年轻的身影闯入其中,且成绩斐然,影响日增。
傅小松,1970生,湖南汨罗人。现为民盟岳阳市委专职副主委、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业余从事楹联研究、创作和组织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楹联天地》杂志副主编、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楹联家协会常务理事、岳阳市楹联学会副会长、岳阳市作家协会评论部副主任。
理论研究:具有开拓性贡献
近年来,傅小松专意于楹联理论研究,尤其是楹联史和楹联格律的研究,已独著、合著、参编诗联理论著作近10部,主要有:《中国楹联史》(1999,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楹联发展史》(2003,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11月出版,2009年再版)、《古今短联趣话》(岳麓书社2004年4月出版)、《古今妙联分韵集成》(收入周兴俊《中国诗学举要》,2009年2月线装书局出版)、《湖南楹联代表人物》(收入余德泉《湖南楹联》,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2009年9月出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学文评价傅小松:“博闻强记,一心向学,在中国楹联学和楹联史领域已成专家”。余德泉、鲁晓川《湖南楹联》评价:“岳阳的傅小松是继余德泉之后对于楹联学进行系统研究取得突出成绩的湖南人”。中央民族大学杨大方教授评价傅小松是“中国楹联学界的真正专家,著作对中国楹联研究贡献良多。”
傅小松在楹联理论研究上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
一、楹联史研究。
撰写了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楹联史》和《中国楹联发展史》,开创了楹联史学这一专门学科。著名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时任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顾平旦亲自作序,他称道《中国楹联史》“是一部有分量的楹联史专著,为中国文学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全书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他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中国楹联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前后历程,包括它的起源、产生、发展、繁荣、鼎盛以及在现、当代的运用、演变和振兴。”
二、楹联格律研究。独自提出了一套楹联格律体系。认为楹联格律由体律、声律、对律三部分组成。体律。一般称体式、格式。即关于段落、句式和字数的规定。有“篇有(无)定节”,“节有(无)定句”,“句有(无)定字”等多种情况。声律。一般称平仄。即关于平仄的规定。有“平仄相间”、“平仄相对”、“平仄相粘”等几种情况。对律。一般称对仗。即关于对仗的规定。体律上,其特点是:篇有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声律上,其特点是:上下联平仄相对,单联内平仄相谐,上下联仄起平收。对律上,一要整体对仗,二是兼容自对,三是存在仅对字面的情况。
三、名联研究。编著了《中国传世名联三百副》,影响很大,几次再版。编著《修身贤联》,荟萃历代格言联、哲理联300余副,分韵排列,被网友称为“对联版的《增广贤文》”。编著了古今妙联分韵集成》,收入周兴俊《中国诗学举要》,2009年2月线装书局出版)。
四、其他研究。在楹联理论的众多领域都进行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其中较有影响的是他的“中国楹联论略系列”,包括《中国楹联起源论略》、《中国楹联对仗论略》、《中国楹联问题论略》、《中国楹联特征论略》、《中国楹联要素论略》以及《中国楹联称谓论略》等数十篇文章,在著名学术网站《学说连线》推出后,在网上被广泛转载,影响很大。
创作丰收:从“全国百家”到“湖湘七子”
近年来,傅小松楹联创作丰收,其影响已走出岳阳,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先后荣获各类奖励数十余次。2009年9月,陕西澄城县举办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楹联大赛,傅小松以毛泽东诗词集句一副参赛,一举夺魁。联云:
当年鏖战急:黄洋界、白云山,虎踞龙盘,天兵怒气冲霄汉;
今日得宽余:橘子洲,芙蓉国,莺歌燕舞,帝子乘风下翠微。
2009年4月,中国楹联学会首次组织出版了大型丛书《百家联稿》,集中推出了全国111位有影响、有成就的著名联家。傅小松入选其中,是入选联家中仅有的3位70后之一。岳阳市入选的仅他一人。湖南省入选的也只有6人。
2010年,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在全省范围内遴选7位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联家,经省文化厅同意,正式命名为“湖湘楹联七子”。并组织编撰了《湖湘楹联七子作品选》,由大众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湖湘楹联七子”,包括石印文、刘松山、邹宗德、周永红、鲁晓川、傅小松、楚石,都是近年来我省在传统文化领域颇有成就和影响的青年才俊。傅小松再次入选。值得一提的是,在“湖湘楹联七子”中,有三位是民盟盟员(鲁晓川、傅小松、楚石)。“湖湘楹联七子”的共同导师余德泉,系民盟湖南省委文化艺术委员会主任兼湖南民盟书画院院长。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称,“湖湘楹联七子”是“文化湘军”崛起的一个文化品牌,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奉献社会:两行文字唱大风
傅小松不是一个关在书斋里学究型联家,相反,他是一位楹联活动的热心人,多年来,他为楹联事业鼓与呼,不遗余力。主要贡献是四个方面:
1、编著了《人民心中的邓小平》一书。1997年2 月,邓小平同志逝世。哲人其萎,各地报刊挽联、挽诗如云。傅小松敏感地意识到这些民间挽联、挽诗的价值。他即与任国瑞先生合作,从全国各地乃至港澳台地区广泛收集了一万多件纪念邓小平的诗联作品,并从中精选3000余件作品,编辑成《人民心中的邓小平》一书,于1998年12月在九洲图书出版社出版。湖南社会科学院院长禹舜作序,认为该书“因其收集的广博、及时和编选的精当,足可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2、组织了全国抗洪救灾征联大赛。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广大军民众志成城,夺取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傅小松独立发起了一次“大禹杯”全国抗洪救灾征联活动,共收到参赛作品1000余件,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在对联界影响很大。
3、发起和组织了岳阳成功创建“楹联之市”。2007年,岳阳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傅小松是发起者和主要组织者之一。担任了由市委任命的岳阳市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一职(时任市委副书记郭光文任组长,李湘岳、白尊贤、罗美安等多名市级领导任副组长,下设创建办)。小松全力以赴,历时一年,参与组织和完成了建设“楹联一条街”、编辑出版《新时期岳阳楹联作品精选》、建设一批“楹联教育基地”和“楹联之乡”、举办“岳阳楼楹联学术全国研讨会”等多项创建工程。2006年7月,岳阳被中国楹联学会正式授予“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光荣称号。这一成果,当年即被评为岳阳市年度十大新闻之一。
4、促成《楹联天地》升级全国会刊。傅小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即参与岳阳楹联刊物《楹联天地》的编辑工作,历任编辑、副主编。在他的努力下,刊物水平不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
一位学者说过,真正的文学是一种宽广的社会关怀。楹联作为独特而古老的文学形式,也只有融入社会、关注世界,才会有更大的生命力。傅小松在楹联领域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融入社会、关注世界的经世致用之路。这样的路,自然是越走越宽广。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