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3 8:32 掌上长沙
卢雨,民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中南大学教授,近年在版画创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绩。从引起轰动的《秦王扫六合》到《碰撞·2019》,其画作一脉相承着对宏大主题的深刻探究,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度关切,呈现出塑造时代精神肖像的高度自觉。由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组委会、联合国中文会、欧洲时报联合主办的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将于9月21日至27日在奥地利维也纳联合国城举办,卢雨的作品《碰撞·2019》获邀参展。此次展览以“相交的平行线”为主题,旨在共享全人类的文明成果,拓展更为广阔的文化发展空间。日前,卢雨教授接受了《长沙晚报》记者的专访。
反映当代艺术诉求和现实关切
见到深沉儒雅的卢雨,会让人想到“画如其人”四字。的确,卢雨画作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深沉、内敛、温润的。
但深沉的卢雨,却足够话题性。从独立承担经中宣部批准,由文化部、财政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秦王扫六合》,引起轰动,到这次赴联合国城参展,引人瞩目,再到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卢雨已有《敦煌·千年梦》《洞庭渔歌》《长城风云》等3件作品入选,其中《敦煌·千年梦》入选全国进京作品。无疑,卢雨的创作正处在一个丰收期。
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特征:深广的精神内涵与飞扬的艺术创新天然浑成,《碰撞·2019》也不例外。这幅作品由三幅不同人种的面孔组成,说明的是2019年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激烈摩擦与碰撞,发出了“未来的世界是否还美好”的思考。《碰撞·2019》以综合材料绘画为呈现,创作语言上有传统的回归,又有当代材料的实践和语意转化。这一画作实际上是对以往作品的重新创作和再次提升,三幅人脸的原画分别为《透蚀-2012曼谷水灾》《透蚀-Roths的烦恼》和《透蚀-Peter Modctt的烦恼》,表现的是曼谷水灾、欧债危机和美元危机三大事件。记者在卢雨的工作室见到了三幅作品之一,高约2米的美国金融家面孔中,流露出的是在动荡时代中的不安、恐惧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的迷茫。
卢雨在面对现实、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时,对当代社会有一种超常的、带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认识和表现。他总能捕捉到那些历史、现实和文化问题的形象,来强调叙事的深度和个人视角。他将生活中的信息,根据自己的感受和表达的需要放大和重新组合,以具象的艺术语言传递给鉴赏者,不仅达到交流和沟通的目的,并且引起观者的再思考。
寻求重大历史事件的现代性表达
提到卢雨的创作,就不得不提大型版画《秦王扫六合》。这一历经5年创作完成的巨作,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长期展陈。这幅作品表现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空前大一统这一历史事件。
回顾创作过程,卢雨觉得充满了曲折与艰难。能参与这样重大的“国家美术创作工程”,是每一位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事情,但在创作草图入选后才知道,评选太苛刻。首先创作选题的竞争就激烈而残酷,遴选的过程非常严格,组委会共组织历史学家、美术专家50余人,经过5轮反复评选和拿出修改意见,优胜劣汰。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个大题目,多年征战,故事众多,想通过一幅画表现这一庞大主题,局限性极大。经过反复思考,作者找到了法门:不陷入具体的情节,只截取综合性的意象,以气势撼人。《秦王扫六合》最终呈现的画面定在“征战”这一历史环节,但不表现任何一次具体的战役,只是以兵马列阵的构图横向一字展开,头顶上旌旗猎猎、黄尘蔽日。隐约间,秦王嬴政头戴冕旒、居中立于马车之上,统帅全军。这一语境摆脱了日常叙事,所有的事件都被淡出画面,不谈情节,只论象征。
这一创作,卢雨既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又天马行空、大胆创意。小心翼翼体现在还原历史真实性。卢雨充分吸收了考古学、历史学成果,在车马、服饰、盔甲、兵器、旌旗等的呈现上,做了大量考证。天马行空则表现在艺术手法上,采用个人化的视觉图像,这一视觉图像的隐秘在于,截取画面的某一局部,都是一抽象的独立存在,而整体合成,却是一恢弘的具象呈现。
对国家形象塑造工程的自觉承担
《秦王扫六合》的成功,不论是对于卢雨,还是对于版画,都意义重大。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版画给人的印象是“小幅创作,难当大任”。卢雨的创作实践表明,作为一门古老又具有新兴特质的艺术,在用民族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气质和中国精神方面,版画大有可为。不仅如此,通过卢雨的探索表明,版画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同于国画、油画等的保守和单一,版画所能拓展的空间更大,面貌也更为丰富。”卢雨认为,相较于其他体裁的绘画,版画在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是最大的,当它的画幅和体量变大以后,视觉冲击力进一步增强,语言也更为丰富。
经过20多年对版画研究和创新,卢雨基本掌握了一套独立的、比较完善的、新型综合材料版画创作技法,在版画形式和主题内容上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形象。比如,在创作《秦王扫六合》这幅大型版画作品时,他运用了木刻、丝网套色、综合技法等手段,借鉴减版套色的相关技法,以综合版画的印刷为呈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
卢雨对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兴趣似乎一发不可收拾,继《秦王扫六合》之后,卢雨又有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创作工程”项目的《蒙恬屯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沁园春·雪》等巨作。
“中国传统绘画以文人画为主,主要题旨是修身养性,少有重大事件和人物的表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引导主题性美术创作,意义重大,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人物、事件丰富多彩,组成的一幅幅激动人心、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有太多的题材值得挖掘,“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是一个国家形象塑造工程,有利于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对话卢雨:
记者:您创作了多幅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有何心得体会?
卢雨:近年来,从国家主导的以宏大叙事为背景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中不难看出,新时代要求美术家从个体视角出发,为国家、为民族,以视觉形象书写国家的历史和发展脉络。
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不仅需要当代美术家有艺术与技术的能力,同时需要对文化历史有深刻理解、对于民族精神的认同、对现实的敏锐感受能力与判断力、对于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立场、对于世界整体艺术趋势的价值选择等多方面认识。新时期有新的生活元素、新的历史角度、新的时代精神,要求美术家有新的审美眼光和创作心态,创造具有时代感和时代精神内涵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记者:对于今后的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创作,有何设想?
卢雨:近几年来,国家开展了多次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用来展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其不仅仅代表着图像证史,更是一种图像撰史。我有一个构想,希望国家能组织编绘一部《中华文明历史名人图像志》。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国家记忆和民族形象绝不能只停留在字里行间,而是应当由图像的形式建立起来。占据图像研究的制高点,是当代学者的使命,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文明历史名人图像志》发展图像学和图像史学进入国内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与研究领域,用艺术的方式塑造国家和民族的形象,更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推动力。
卢雨秉的艺术实践秉承着众多民盟美术家以德为艺、以真为艺、以国家民族文化为核心的传统,他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指引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他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同节律,用艺术代言中华民族,用丹青书写中国精神。(转载掌上长沙)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