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泪》惊艳省青歌赛
刘琼华老家在石门山村,她在沅澧天空尽情翱翔,歌声飘荡在大江南北,被常德人誉为土家窝窝里飞出的“夜莺”。她的演唱给人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是她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清澈、纯净、甜美的音色和高超的演唱技巧,并在民族声乐和原生态山歌两类声乐作品演唱中做到游刃有余,。
台上唱尽人间绝美,台下素妆回归朴真。正如她所崇尚的座右铭:艺术要向顶峰攀登,生活要向底源深游。
1992年从长沙师范毕业后,刘琼华回到家乡,分配到湖南三江口水电管理局子弟学校任教,教学之余兼起了石门县荆河戏剧团歌唱演员和节目主持人。因表现优秀,相继调入石门县文化馆、武陵区文化馆任音乐专干。
上世纪90年代,刘琼华在市巾帼歌手大赛中获优秀奖,在石门县首届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在全县香港回归文艺汇演中以一曲《走进新时代》摘走一等奖,“夜莺”在县城逐渐走红。每年随剧团为民送戏下乡100多场,石门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县里的大小演出活动总少不了她的美妙之音。
2003年,“夜莺”迎来歌唱事业高峰期。在湖南涉外杯青少年歌手大赛收获优秀奖后,她报名参加了湖南青年歌手大赛石门赛区比赛,以纯净而甜美的音色和极具穿透力的嗓音摘获第一名,顺利晋级省青歌赛。
为家乡争光,刘琼华决定挑战难度系数较高的《斑竹泪》。这是作曲家孟勇在石门采风时给她的一首歌,歌曲依据湖南洞庭吴于斑竹的传说故事,以湘昆音乐为素材而创作,节奏变化多,表演要求高,最高音要唱到C3。
为了完成挑战,刘琼华请教了不少老师,自己跟着钢琴练声,并提前一个月赶到长沙,参加湖南青年歌手大赛高级声乐培训班,接受名家指导,每餐吃的是盒饭和方便面,住的是没有空调的房间。
“山重重水茫茫,山高水又长,古舜帝去南方,巡狩赏风光……洞庭阻,君山隔,斑竹映悲歌。千年事,万人说,悲歌天地和……”比赛当天,刘琼华带着感冒药走进赛场,以天籁般的歌喉完成了《斑竹泪》的演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中国歌剧院院长徐沛东等11位评委同时给她亮出了9.77分的高分,她一举夺得业余民族组一等奖,圆了多年的梦想。
天高任鸟飞,这只经历风霜的“夜莺”总是以渴望的姿态追求每天喷薄的日出,吮吸新一天清新的空气,羽翼渐丰。
当年,刘琼华以“永远在路上”的学习精神,又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深造,系统学习声乐、指挥等。期间,她还多次跟从金铁霖助手何鹏飞教授上小课,全面提升音乐综合素养,后又取得了该学院文学学士学位。
2005年,刘琼华随湖南省音协合唱团赴厦门,参加“纪念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全国合唱展演并担任领唱,收获铜奖。同年,她夺得湖南省群文业务人员技能竞赛铜奖,次年凭《山寨素描》获“中国德艺双馨文艺大赛”湖南赛区声乐组金奖。
土家山歌唱进央视
“郎从高山打柴来,我一个歌儿甩过来,要是人家来问你哟,就说哥哥送妹妹……”2002年,第二届中国湖南石门柑橘节,刘琼华与本土作曲家覃炫对唱《山寨恋歌》(覃炫词曲)成为开幕式重头戏,作为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当期节目开场曲播出。
“石门相约天下客,壶瓶泼酒汇蒙泉……”2004年,刘琼华在皂市水库开工庆典大型文艺演出中演唱的《石门相约天下客》,成为石门人心中经久不衰的县歌。
这样的石门原创歌曲,刘琼华唱了不少,如推介石门茶文化的《品香茗》《壶瓶山》《请唱一碗石门茶》等,受到余光中等名家的高度评价。还有《心相许情相连》《永恒的情缘》《土家窝窝》《湘冠石门中国橘》等,在石门传唱开来。
就说土家族风味浓郁的歌曲《山寨恋歌》,2005年获湖南省少数民族节目调演银奖、湘鄂边山歌大赛金奖,《土家窝窝》又名《山寨情歌》(张福雄词曲),2012年又作为全民健身“九子鞭”体育项目背景音乐进京参加“第四届全国体育进社区优秀健身项目”展演,在央视五套播出,还走进北京社区演出,受到欢迎。
刘琼华一直有个心愿:收集整理本土民歌、山歌,潜心探索有关民族声乐与原生态民歌、山歌相结合的演唱、教学方法和理论,在传承和保护路上尽一份心力。
如今,刘琼华正慢慢收敛羽翼,沉下心来,完成未竟的心愿,让淳朴的土家歌曲传承下去!事实上,刘琼华的歌曲演唱之路也从未走出土家山窝。
多年来,“夜莺”几乎飞遍了沅澧大地,飞向全国各地。中国常德诗人节、市电视台迎春晚会、护士节、政协春晚、武陵欢歌等公益演出中,她的歌声总能赢得掌声。她多次代表常德市文联赴北大荒、汕头、肇庆、江门、广西、云南老山前线等地开展艺术交流,唱响《心中的桃花源》《八百里洞庭我的家》《柳叶湖美》、《你不来船不开》等歌曲,推介美丽家乡。作为新成立的湖南民盟艺术团成员,在今年“同心筑梦”文艺演出中,刘琼华参与表演了女声小组唱《锦绣潇湘等你来》。
把歌声送进人民心中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志愿者,刘琼华多年来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深情地为人民歌唱,文化惠民演出为己任,经常深入乡村、学校、社区、文化礼堂,穿梭于沅澧大地,用饱满的激情奉献了一支支动人的歌曲,为百姓带去一场又一场精彩的文化大餐,温暖无数人民的心,被评为常德市“最美志愿者”。
刘琼华一直认为,观众有很多种,为人民歌唱最有意义。下基层演唱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内心格外快乐。作为文艺志愿者,需要随时听从组织的召唤,去基层演出,去偏远的地方进行慰问演出,用美妙的歌声感染大众,用满腔的热情服务于人民。问起志愿慰问演出的场次,刘琼华说,太多太多,已记不清了,有时一年就有几十场。
近年来,刘琼华每年都率文艺志愿者到偏远的石门县罗坪乡进行惠民演出,有一次在罗坪乡刚刚举办完诗歌音乐朗诵会,刘琼华一行又连夜坐着“电螺子”赶往壶瓶山,由于山高路远,连“电螺子”都迷路了。
作为湖南省文艺志愿者理事,常德市文艺志愿者服务中心秘书长,刘琼华忠诚党的文艺事业,多次自发带领文艺家赴基层采风创作,多次组织各类文艺志愿者义务下乡镇、学校、企业、机关送文艺下基层活动,自己既做组织者又当演员。除演出外,并为当地贫困文艺家和孤寡老人送温暖的慰问活动,多次参与为重病人员呼吁捐款的慈善活动,被湖南省文联评为全省文联系统先进文艺工作者。
2016年,刘琼华多次赴石门县南北镇薛家村采访最美扶贫人王新法的事迹,为撰写长篇小说《为了信仰》,她与农民同吃同住,在田间地头为老百姓歌唱,为他们策划乡村晚会,受到村民的好评。在石门县壶瓶山镇、南坪乡,刘琼华多次送去音乐课,让山里的孩子接受音乐的薰陶,感受艺术的魅力。
了解到石门县壶瓶山镇的剩头山麻风村有一群老人因与世隔绝,倍感孤独,去年端午节前夕,刘琼华带着一群文化志愿者一路辛苦跋涉四五个小时,最后过铁索桥来到那里,给老人们送去歌曲、演唱、诗歌朗诵、双簧表演等节目,刘琼华深情演唱了一首《美丽家园》,麻风村的老人们感激地说:“艺术家们不辞辛劳、不畏路途艰苦为百姓演出,他们与我们人民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
那次演出,十几公里漫长的山路拉伤了刘琼华的脚,又肿又痛走不了路,靠老公把她扶着、背着上了楼、到了家。但她内心感到非常地快乐和满足。她深有感触地说,真正的艺术家就应该多到最基层的群众中歌唱,为最需要的群众演出。(民盟常德市委 彭梅华 王敏)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