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张国鹄 :共赏诗苑“异草奇花”

编辑:redcloud 2018-01-03 00:00:00
      一、赏“异草” 
      草,物之微者。一般人也许对它熟视无睹,而诗人却另垂青睐,把它移植到诗苑,并且加以精心培植。这就从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散发出一种特别诱人的芳香,给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你看:“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这些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传颂不衰。近日翻阅“明初四杰”魁首高启的《高太守大全集》,不经意间一株小小的《叹墙下草》竟一下吸引我的审美注意。它发出的芳香,令人陶醉,更引人深思。“异草奇花”,岂可得而私之,宜乎众人共赏:
                    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
                    虽是见春迟,还免逢秋早。 
      原上草经霜而凋,墙下草肃杀深秋却依旧“青青”可人。此一奇迹的诞生,是因为草有墙作屏蔽,所受光照少,气温低,故而“见春迟”。“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着花迟”,陆游《梅花绝句(其二)》诗写的也正是这种情况。唯其“见春迟”,所以“逢秋”亦迟。“见春迟”,令人沮丧,“秋来晚”,实是幸事。对此,诗人充满豪情和喜悦放声高唱:“青青墙下草,经霜未枯槁。”这就形象地显示:事物都具有两重性,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都能向其对立面转化:墙下草虽未能先占春光,但在原上草枯槁之时,它却在萧瑟秋风中灿烂着春意,独享一份殊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不亦快哉!有了这种认识,人们就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各种不利条件,尽量使之转化为积极因素,从而在人生长途中淡定乐观,高歌猛进。诗人视角独特,观察细致,以习见之物,析寻常之理,具隽永之趣,给人以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启示。清代诗论家施补华说:“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必语短意长而声不促,亦为佳唱”(《峴傭说诗》)。《叹墙下草》完全符合这一审美规范,确是五绝之“佳唱”,咏草之精品。 
       放眼当代诗苑,这样的咏草精品,亦并非罕见。请欣赏朱洪兴的《新草》:
                                 去年秋白不堪霜,蒙垢委泥神暗伤。
                                 借得一朝春信雨,遥相呼应满天芳。 
     “诗要用形象思维”,然而诗的形象描绘不是克隆现实,复写人生,而是通过写貌图形,抒情言志,从而宣泄诗人对人生某种感悟和理解。《新草》就是借叙写草的荣枯规律以象征人生的甘苦历程。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总免不了要遇到某些挫败甚至苦难(“蒙垢委泥神暗伤”)。然而只要自己坚定意志,不忘初心,而又得到某些外力的支持、扶助(“借得一朝春信雨”)并且把自己汇入群众之中,共同奋斗,就定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创造辉煌,对社会有所贡献(“遥相呼应满天芳”)。《新草》取譬精当,意味深长,品位较高,是一支激人奋进的砺志之歌,值得人们纵情高唱。 
      二、赏“奇花” 
      自然界绚丽夺目的花儿数不胜数,所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爱莲说》)。这些自然容易吸引诗人的审美眼光,因而歌咏花儿的诗篇自古及今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绣针刺破糊窗纸,引进寒梅一线香”(明.宸濠翠妃《咏梅花》)......这些花儿,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闪耀着永远夺目的光华。不过,它们大都风格温婉、秀雅,呈”阴柔“之美,而我的审美趣味基本上趋向具”阳刚“之气、”崇高“之美的诗作。例如我对南宋末年郑思肖的《寒菊》则情有独钟。郑思肖,画家兼诗人,更是一位铁骨铮铮的爱国志士。他行坐寝处,不忘故国,坐必向南,取名“思肖”,亦暗示思念赵宋之意。画兰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土被敌人挖去了。故而诗作之中时露故国之思:“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德祐二年岁旦二首》)......爱国之心,溢于言表。而《寒菊》一诗则表现得更加悲歌慷慨,义薄云天,感人肺腑: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托物言志,思与境谐,表现对敌斗争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崇高的民族气节。诗人的主体人格完全融汇在“寒菊”的形象之中。前两句借菊花特立独行、不随流俗而睥睨群小(“主和派”和“投降派”)的高雅之气;后两句宣誓决不向元朝低首下,心向忠诚之魂。其想象之新巧、设喻之精妙、辞采之壮美、意境之瑰奇,可与黄巢之《菊花》诗媲美,二者堪称咏菊诗中之“双壁”。读这样的诗,真令人热血沸腾,顽廉懦立,久久沉浸在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之中。是的,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到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象》),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一脉相承,因而就理所当然地将其铸成公民道德规范的首要标准。这正是郑思肖《寒菊》诗宝贵的思想、社会价值之所在,值得我们深长思之和认真效法。 
        诚然,郑思肖的《寒菊》可说是中国诗史中咏花的“奇葩”。不过,这样的“奇葩”,就我视野之所及,近期在当代诗苑也曾有幸邂逅一朵,那便是网名“红泥小炉”的《山顶野花》:(载《中华诗词》2017.10.P49)
                                      立身云起处,入望是青山。 
                                      名在花期外,香分天地间。 
      短小精悍,韵远情长,颇耐玩索。一二句写野花的居处和视野,境界高远,气势磅礴,呈“阳刚”之气;三四句写野花的身份和影响,平和朴实呈“阴柔”之姿。短短四句,美感色调,富有变化,难能可贵。而“变化在产生美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英.荷伽兹《美的分析》)。“文学是人学”(高尔基语),咏物实咏人。诗人是以拟人的手法,逼真的描绘,激发受众广泛的审美想象。我们感到,诗人表层虽在写“野花”深层实在是着意刻画一种志存高远却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志士仁人。首先让我联想到这是为高山哨所上的边防战士画像。我立马记起了老诗人张志民一首歌颂戍边战士的小诗:“夏日汗洗澡,冬来雪暖身。胸前一杆枪,背后十亿人。”这些战士,名不见经传(“名在花期外”),而他们身上的担子却是极为重的,保卫“背后十亿人”的安全(“香分天地间”)。这是多么可敬可爱的人啊!究其实,亿万为振兴中华而辛勤劳动,不求闻达的劳动者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像“两弹一星”的元勋们(如邓稼先等),为了保密,身居荒漠,隐姓埋名如“人间蒸发”(“名在花期外”),却潜心研制,历经多年奋战,终于创造奇迹,饮誉全球,(“香分天地间”)。这些人是实现中华民族“强国强军”中国梦的排头兵和中坚力量。20个字的小诗,让人浮想联翩,内涵何等厚重!真可谓“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习近平《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应当热情地为它点赞。是的,这首《山顶野花》本身正是一支对普通劳动者深情的赞歌。愿这样的赞歌越唱越嘹亮,愿这样的诗苑奇葩在社会主义文艺“高峰”上涌现得愈来愈多,绽放得更加光辉灿烂。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