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锣鼓里敲出来的渔鼓魅力
张紫映老师学渔鼓已有50余年。
当时,13岁的张紫映因家境贫寒辍学回了生产队赚工分,被安排去了修渠道,酷爱曲乐的他还带上了父亲与自己亲手制作的笛子。修渠的间隙,一名老人家敲着锣鼓很有节奏地唱了起来:“眼怕瞎,耳怕聋,鼻头就怕气不通……”大家听得很高兴,渠上管事的队长嫌老人家唱的这词儿尽是瞎啊、聋啊的太负面,正打算制止批评。老人家灵机一动,便接出来一句“学毛选就怕不认真”,浑然天成,队长高兴了,大家也听乐了,这难得的娱乐活动得以继续,张紫映便也拿出了随身携带的笛子给老人家伴奏起来。这一老一少就在这弹唱之间对上了眼。
晚上回到宿舍,老人叫来张紫映,偷偷拿出了一个长筒的物件,告诉他,这个东西叫渔鼓,白天那唱词本该用这渔鼓来表演,但是奈何渔鼓现在见不得人,只能用个锣鼓来代替。原来,当时正值“破四旧”时期,我国大批传统曲艺项目遭受摧残,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渔鼓艺术也未能幸免,大量的渔鼓被收了、劈了、烧了,渔鼓艺人受时势所迫也只能搁置了演出,暗地里却斩不断对渔鼓的情愫。这位老人名叫萧远冰,他用一名渔鼓艺人的机智与执着,点燃了一名13岁少年内心的火焰,让张紫映第一次感受到了渔鼓的魅力与其中所蕴含着的淳朴的智慧,从此开始了50多年的渔鼓生涯。
二、被哄下台后燃起的热情……
如果说张紫映老师是被萧远冰老人在渠上用锣鼓代替渔鼓敲出来的那场充满智慧和趣味的小演出所吸引,那么聂晶平老师就是被观众的嘘声“哄”下台后燃起了对渔鼓的热情。
聂晶平老师学渔鼓已经19年。在此之前,她是学声乐的,唱的是正儿八经的美声。1998年,她受邀去衡南县的一个村庄慰问“送演出”,同行的还有张紫映老师和另外许多衡阳曲艺界人士。结果众人一上台,台下的乡亲们都不买账,齐声喊着:“你们都下去咯,张紫映一个人演还好看些!”原来,这里的父老乡亲都是张紫映老师的铁杆粉丝。
当年,与渔鼓初见之后,张紫映便再也难以将它放下,在那个草木皆兵的年代,他偷偷拜师于杰出的衡阳皮影和渔鼓艺人杨美孚,习得了渔鼓的基本技艺。由于文化大革命愈演愈烈,张紫映与师傅失去联系,便开始自己私下钻研,他想方设法阅读《杨家将》、《铡美案》、《智取威虎山》等画本子,并将它们改编成渔鼓剧目。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文化大革命结束,传统曲艺表演逐渐放开,张紫映便走街串巷唱起了自己改编的渔鼓戏,衡南县便是他主要的演出场地。当地现在还有个茶余饭后的笑谈,说是看了张紫映的渔鼓表演后,堂客们回家之后都还沉迷其中回不过神来,一个个煮饭忘记了放水,而她们的丈夫则是守在戏台边上眼巴巴等着下一场演出,连饭都不愿意回家吃。
“十年浩劫”之后,所有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便如一片干涸的土地,急切需要水的滋润,张紫映的渔鼓便如一眼清泉涌入了衡南百姓的生活中。青春年少的他,舞台上一人饰多角,渔鼓声中舌灿莲花,将一出出新的老的喜的悲的剧目演得活灵活现,让台下男女老少观众们无不痴迷。难怪几十年过去,大家仍然念念不忘,于是就有了那一片嘘声,有了那一声“张紫映一个人演还好看些”,也燃起了聂晶平老师对渔鼓的好奇与兴趣,从此开始跟着张紫映老师学习渔鼓……
三、你只管上台,我做你的强心剂
聂晶平老师说:“他(张紫映老师)非常有才,一上台就演什么像什么;但是他不擅长与人交往,如果没人帮扶,他要吃亏的。”
聂老师跟着张紫映老师学习渔鼓之后对张紫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看到了这个瘦骨嶙峋的渔鼓艺人对艺术的绝佳演绎能力,她看到了他心直口快的言语经过渔鼓演绎之后所能传达出来的无穷魅力;张紫映老师也在平素的教学和搭档中逐渐和聂老师心意相通。两个离异的人在渔鼓声中惺惺相惜,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也开始了两人传承渔鼓艺术的绝佳合作。
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各种新兴的娱乐方式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即使是发光的金子,也可能被满眼的霓虹遮盖;要想脱颖而出,就需要更新的形式和内容、更多的宣传。张紫映老师是个性情中人,他懂渔鼓,懂曲艺,懂得如何将生活小事、社会万象用渔鼓、独角戏等演绎出来让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又有豁然开朗、心领神会之感,但是他不懂商业运作。过去,他只用带着三个徒弟,一个挑担子、一个敲锣鼓、一个拉二胡,便可以吸引来十里八村的老百姓看他的渔鼓;现在,这种简单直接的演出方式已经过时,几番努力之后反响不如人意,他对渔鼓的未来也有些失去信心了。这时,聂老师便成了他的一支强心剂,更是他的智囊团。
每一次张老师受挫、犹豫、疑惑的时候,聂老师都会不失时机地给出意见、建议,给予他信心与勇气;每一次张老师潜心创作、排练等待演出的时候,聂老师都处理好了各路人际关系、各种琐碎事务。
2000年,在聂老师的鼓励下,张紫映老师与公安部签约,拍摄了自编自演的《蔡老娘遇十怪》、《气砣子回乡》、《瞎子道情》等70多部作品,制作成光碟面向社会发售。很快,这些雅俗共赏的作品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甚至流传到了英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从此,张紫映老师的曲艺事业迎来第二次腾飞。
2002年,江西省的一个曲艺交流活动邀请张紫映前去。但是,当时的张紫映从未走出湖南,甚至很少离开衡阳,对于这样的外出交流活动,他略微有点怯场,准备拒绝。这时,还是聂老师鼓励他迈出了外出交流的第一步,从此走出了湖南,走出了中国,走向了世界。
2006年,在首届豫皖晋赣湘鄂六省曲艺大赛中,张紫映创作导演的衡南渔鼓《苦翁中奖》荣获一等奖。
2007年在安徽黄山举办的第二届中部六省曲艺大赛,张紫映自编自导自演的渔鼓节目《旧怨新恩》又获一等奖。
2008年,在第三届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中,由张紫映创作、学生钟慧敏表演的渔鼓节目——《小娅过生日》荣获一等奖,这是该项赛事举办三年来,湖南曲艺界拿到的第一个一等奖。
2009年,由张紫映创作、学生罗西贝和汪蔓青表演的《心愿》在中国国际少儿艺术节中获金奖。
2010年,在巴黎首届中国曲艺文化节上,张紫映演出的衡南渔鼓《小菜歌新编》艳惊四座众望所归捧回了“卢浮奖”,首次走上国际舞台的衡南渔鼓让世界惊叹。
2012年,在广东东莞中堂举办的第七届全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上,张紫映创作和演出的渔鼓《狗爷爷》获牡丹奖入围奖。
这时,张紫映与聂晶平又开始收集材料、排练演出,为衡南渔鼓申报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多方奔走。在衡南县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番波折,衡南渔鼓入选湖南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所有这些奖项和荣誉的背后,是传承千年的衡南渔鼓自身的魅力,是张紫映的满腹才华和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练习,也是聂晶平一如既往的鼓励和独具慧眼的建议。
四、你在幕后,我在台前
2015年,张紫映老师大病一场,病愈之后体力大不如前,多唱两句便有点气喘、咳嗽。这个曾经可以在戏台上一口气神采飞扬唱整场的“张徕几”也不得不向年龄和疾病服软,逐渐淡出戏台,走向幕后,投入到整理渔鼓曲本、唱腔等非遗保护工作和创作剧目、教授学生等传承工作中。
这时,在张紫映身后与他一起奋斗多年的聂晶平老师拿过了接力棒,成了戏台上的主心骨。经过近20年的学习和钻研,聂老师在渔鼓方面的造诣已经相当深厚,已多次在各种国家级曲艺比赛中获得金奖,女性的柔情和审美又给衡南渔鼓增添了新的魅力。2016年,张紫映老师结合古老的雁城八景和衡阳的新变化创作了渔鼓节目《古今雁城美如画》,聂晶平老师带领弟子们排练演出,她创造性地选择了优雅的旗袍作为演出服饰,在独特的渔鼓声中,一群身着旗袍的雁城女子摇曳生姿,一幅幅雁城美景呈现眼前……这个节目在衡阳首届旗袍春晚、“2017春在统战”衡阳市党外人士新春联谊会等场合多次演出,引发好评如潮。
五、盟员夫妻档,盟内有担当
张紫映老师是2009年加入民盟的,出于对民盟的热爱和信任,2011年,他推荐妻子聂晶平老师也加入了民盟。入盟以来,两位老艺术家一直热心盟务工作,敢于担当。
多年来,这两位衡阳曲艺界的代表性人士多次为了民盟而演出。2009年6月,张紫映与盟市委在衡南县三塘镇举办了一场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文艺汇演,他忙前忙后,编剧、表演,用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生动的诠释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反映了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农村的落实情况,赢得了观众阵阵掌声。2015年8月,民盟衡阳雁峰区工委与中共雁峰区委统战部联合在岳屏公园举办了纪念衡阳保卫战文艺演出和抗战纪念邮展,张紫映老师和聂晶平老师带着弟子们表演了多个精彩节目,激起了民众的无限爱国热情。2017年2月,衡阳市统一战线举行“2017春在统战”衡阳市党外人士新春联谊会,聂晶平老师和她的团队带来了衡阳渔鼓节目《古今雁城美如画》,为全市统一战线工作者送上最美的祝福。
两位还积极支持盟内的其他各项工作。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张紫映第一时间给盟市委打来电话倡议举办捐款活动,并送来1000元表达心意。2015年,湖南民盟成立爱心基金,两位也慷慨解囊。2017年7月,张紫映老师组织民盟衡阳市文艺支部的全体盟员参观调研全国十六家模范文化馆之一的衡南县文化馆,并观看“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文艺演出,大大丰富了支部的组织活动和盟员的业余生活。同时,为迎接2018年纪念衡阳民盟建立组织70周年活动,两位还积极参与演出节目的策划和编剧。
古老的雁城在改变,古老的渔鼓也在不断变化,张紫映、聂晶平这一代又一代的渔鼓艺人在坚持原有特色的同时,不断融入新的、好的、时代的东西,让渔鼓在保护和创新中得到传承。
聂晶平老师透露,她正在筹划一场“张紫映渔鼓作品专场晚会”,预计在今年年底举行,将由张紫映带领弟子们一起演绎他创作的多个渔鼓节目,将衡南渔鼓的各种表演形式通通来一遍,让观众一次过足眼瘾,这将会是张紫映老师的告别演出、收官之作。我们期待这位渔鼓大师的最后一次大型演出,期待他退居幕后之后的别样曲艺人生,也期待聂晶平老师和弟子们在戏台上更精彩的未来。(民盟衡阳市委 肖坤南)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