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彭复旦:母亲的泡菜坛

编辑:redcloud 2017-04-27 00:00:00
      母亲离开我们已十年了。她老人家一生令我怀念的往事纷繁无绪。就说说她留给我的泡菜坛吧。
      这个泡菜坛是母亲的陪嫁之物。几十年来母亲的嫁妆,如箱箧、被褥等,不是在长期使用中损耗,就是在多次搬迁中丢失,唯独这个泡菜坛却保存下来,坛子是碧绿色的陶瓷罐,表面有一层透明的釉,光亮滑溜,古色古香,胜过装饰品。
      坛子上有“时蔬美味”四个隶书字,堪称书法精品。在我的记忆中,这四个字恰好概括了母亲一年四季不断地侍弄这个坛子的实况。春天莴笋头,夏天青辣椒,秋天蕌子,冬天萝卜,都是入坛的好料。本来看上去不成形的弯黄瓜、秋茄子,一放进坛中加工,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那时家中经济拮据,我们兄弟六个只要闻到屋子里飘动着泡菜的酸气,就知道母亲在揭坛盖了,馋得口水都流出来,大家一齐围上去,伸着小手纷纷讨吃。母亲用筷子夹着萝卜条、刀豆片分给我们,一人一份,算是口福。
      每年端午节是母亲加工泡菜的关键时候。早几天就洗净并风干了的七八斤大蒜球,在这天正午十二点要入坛,母亲认为此时此刻入坛的蒜球,不但令人口角生津,而且能祛除腹泻发痧等病症,因而绝对守时,异常郑重。母亲虽珍视这种酸蒜球,但从不吝啬。如果邻里乡亲有人腹泻,母亲就从坛内舀出一小杯酸水和一个蒜球送去,保证管用。这一来可出名了,连远方的人也慕名求上门来。母亲总是笑容可掬,有求必应。
      1956年8月我考上了高中,但暑假期间心情怎么也畅快不起来。因为四兄弟同时去学校缴下期学费的日子眼看逼近了。虽然当时的学费低,但四个人的合计起来也得五十多元。母亲疾首蹙额,为筹这笔款项恨不能砸锅卖铁。谁也没想到急人所急的竟是母亲的泡菜坛。当时长沙县政府设在长沙市潘家坪,距我家仅百米远。8月下旬该县正在召开庆功表彰大会。县政府对几百劳模盛情款待,每餐都飨以大鱼大肉,以致有劳模就餐时端着饭碗到街头小巷寻购泡菜压腻。母亲由此发现了商机,她从坛中捞出几种泡菜,配成几十份小碟拼盘,要我和弟弟用竹篮提到县政府食堂门前出售。那些正在午餐的劳模一闻到泡菜的酸气就纷纷出来抢购。一天就卖了十多块钱。五天后庆功会散了,我家的泡菜坛也空了。令人喜出望外的是四兄弟的学费齐齐整整凑足了。弟弟们乐得围住母亲蹦跳,我也佩服母亲善于把握商机。可母亲却用自责的语气说:“些许家常泡菜,却收了人家的钱,市侩气十足!这次是不得已而为之,下不为例。”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话弟弟们想必难以完全听懂,但房中的气氛仍然陡变,大家心中都平添几份凝重的思考。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举家迁至长沙市河西望月湖。这时母亲年岁已高,经营泡菜坛的任务自然落到我身上。有年夏天我家旁边的龙王港发大水,抗洪军民日夜奋战在堤坝之上,风餐露宿,有人发痧,有人腹泻。一天上午我把坛中所有的大蒜球捞出来,装成一蒸钵送上堤坝。抗洪军民正在休息,我向他们高声喊道:“酸大蒜球慰劳大家,有病的治病,无病的开胃。”他们一听乐了,纷纷迎了上来,夹起蒜球一尝,异口同声夸爽口表谢意。回家后我把这事讲给九十高龄的母亲听,她高兴极了。矇眬的双眼亮出满意的光,意思是,这样做才遂了我的意愿。
      母亲一生于艰难竭蹶之中支撑我们兄弟上学,悉心把我们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母亲逝世后,每年端午节我们兄弟都承袭大蒜球入坛的家庭盛典。届时泡菜坛移至客厅母亲的遗像下面。正午十二点的钟声一敲响,全家男女老少都自动围上来,我郑重其事地将大蒜球缓缓投入坛中。泡菜坛的绿色灵光催人泪下,渲染出悲思难收的氛围。此时母亲慈祥的面容和殷切的遗愿成为我们自我鞭策的原动力。可不是,缅怀母亲含辛茹苦的一生,心仪母亲纯洁高尚的懿德,反刍母亲语重心长的教诲,不由我们不以她老人家为榜样“三省吾身”。谨以此缕缕心香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啊,母亲的泡菜坛,我心中的翡翠,我们家教的传世之宝!

编辑:redcloud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首页

主委信箱 | 网站信箱 | 在线投稿

传真:0731-88882233 邮箱:hunanminmengxc@163.com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潇湘中路70号

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员会版权所有 湘ICP备巡查号:06002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