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岁入门,含泪忍痛学湘剧
1980年,11岁的夏传进被衡阳市艺校湘剧班的老师一眼相中招去了学校,开始了他演艺生涯最艰苦的五年。万事开头难,这五年是打基础的五年,是脱胎换骨的五年。
刚入学时,由于之前从未练过相关的基本功,一切从头开始,训练特别辛苦,为了把筋骨拉开,一天天起早贪黑练习压腿、下腰、劈叉等,腿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事,连上厕所都得扶墙进扶墙出,有几次甚至练晕了过去。一帮子同学都正是调皮捣蛋的年纪,他又是个内向孩子,因此常被先入学的同学欺负。各种苦楚加起来,便让人想放弃,放假结束该返校的时候,他就不愿坐上回学校的车了。这时,老师劝他坚持,说他极有天赋,苦上这最开始的几年,以后也就顺了;母亲又是苦口婆心劝说、又是含着泪拿着竹衣架将他打上了车……
也许是老师的激励,也许是母亲的泪水,也许是自己一颗不服输的心,他回到了学校,将“笨鸟先飞”四个字刻在了课桌上,开始了玩命的坚持。别人玩耍的时候他在练功,别人练功的时候他在更加卖力地练功,甚至连睡觉的时候,他也用绳子吊着腿练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1983年,著名湘剧表演艺术家谭保成老先生来学校挑选接班人,学校选送了一批学生跟随谭老练习,最终只有夏传进一人通过了谭老严苛的考验,达到了谭老对基本功、对湘剧表演艺术精益求精的要求,成了他的关门弟子。1985年,夏传进以优异的成绩从艺校毕业,进入了衡阳市湘剧团。
这便是夏传进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的开始。
成名三十载,一通百通不辍演艺路
1987年10月,夏传进跟随恩师谭保成老先生代表湖南参加在武汉由湖北省承办的中国第一届艺术节,与谭老同台表演湘剧昆腔《醉打山门》,同饰“鲁智深”一角,荣获“楚天杯”大奖,这一演便在戏剧界一举成名。之后,该剧又多次在市级、省级、国家级舞台上演出,好评如潮。
然而,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钟声敲响,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文艺事业的百家争鸣,新兴的娱乐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各类传统戏剧的地位岌岌可危,夏传进所在的衡阳市湘剧团也陷入了困境,得不到重视,拿不到演出资金,剧团的演员们开始心灰意冷,有的甚至放弃了演艺事业另谋出路了。年轻而有斗志的夏传进便与剧团商量,在不影响剧团工作的基础上,出去寻找新的演出机会。
首先,是在夜市上演小品。虽说“文娱一家,一通百通”,但是戏剧的表演方式和小品的表演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刚开始,他还因为将夸张的戏剧表现方法用在小品中而被观众嘘下了台。但是一次两次的失败没能让他放弃,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从湘剧到小品,就像开车换挡一样,用心了,熟练了,就可以很自然地切换了。”于是,他开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一个词一个词地琢磨,不断地演练彩排,最终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还得到了著名相声、小品表演艺术家杨志淳老师的赏识,推荐他去了长沙发展。此后,夏传进先后以“夏胖胖”、“夏利砣”的艺名在湖南经视、湖南娱乐频道的多部轻喜剧中担任主演,还多次在湖南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将笑声传遍湖湘大地,顺利跻身湖南著名笑星之列。
2002年,功成名就后的夏传进决定回到衡阳,把他成功的经验带回家乡来,为家乡人民带来更多欢笑和快乐。他策划并主演的《娱乐胖胖》、《拐角巷七号》等衡阳本土方言喜剧横空出世,塑造了多个诙谐、幽默、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很快便成了衡阳家喻户晓的喜剧明星。
在喜剧之路上顺风顺水的同时,夏传进一直没有放弃他对湘剧的满腔热情。多年来,即使湘剧团收入微薄,他仍坚持演出、排练、教学、创作,陪着湘剧团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2005年,衡阳市湘剧团申遗时,他不遗余力地参与录像、申报、资料整理等多项工作;2008年,作为杰出的湘剧表演艺术家,他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湘剧”代表性传承人。
“把600年湘剧的脸谱全部画出来”
2006年5月,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湘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非遗”,是湘剧之幸,从此,这一传统艺术将得到更多、更高层面的重视和保护;入选“非遗”,也是湘剧之不幸,因为这恰恰证明这一艺术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了。因此,作为湘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夏传进的身上背负着极其艰巨的使命。
湘剧是一种表演艺术,一种表现方法,600年来靠的是一代又一代湘剧人之间的口传身教,很多东西在这种传授方式中保留了下来,也有很多东西遗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比如说,脸谱。
“脸谱在湘剧中有很重要的地位,600年湘剧,1000多个剧目,几千个角色,每个角色都有不一样的脸谱。”夏传进老师说,“一个真正的湘剧人,看到一张脸谱,便能想起它对应的角色。”
然而,很多剧目的脸谱的画法已经找不见了。夏老师现在做的一项重要的传承工作便是通过查阅资料、研究走访,再凭着自己几十年的湘剧功底把湘剧六百年来的脸谱画下来,画在脸模上,给湘剧表演者看,给观众看,给现在的人看,也给后来人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剧这种“不是东西”的东西有一种“东西”来寄托,让湘剧的传承获得更多保障。
保护与创新——“给猪八戒戴上猪鼻子”
由于现代文化的冲击,湘剧与观众的关系越来越淡薄,湘剧的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拉近湘剧与观众的距离,是湘剧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月23日,2017中国•衡阳第二届乡村生态旅游节暨珠晖“四美”茶山旅游文化节开幕,夏传进受邀在开幕式上的穿越歌舞情景剧《花海奇缘》中饰演“猪八戒”一角。虽然这是一出情景剧,但是他将湘剧的表现方式融入其中,使得表演更加精彩、更具表现力。夏传进提到,“湘剧的脸谱是非常戏剧化的,夸张而脱离现实,对湘剧不够熟悉的观众可能无法通过脸谱得到直观的感受。”因此,在猪八戒的外形塑造上,他引入了湘剧中原有的“猪八戒”这一角色的脸谱元素,又画龙点睛地戴上了一个猪鼻子,使得整个形象更加栩栩如生,吸引了一大批现场观众。
“把原封不动的传统放进博物馆里,把变更创新后的传统融入时代中。”夏传进对湘剧的传承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念,他认为传承不是固守,保护与创新都不可或缺。
现在,夏传进在湘剧团主要做的是湘剧的教学、创作、整理和挖掘工作。为了真正实现湘剧的传承和创新,他开始创作湘剧的“现代剧目”,比如说《传承》便是他以衡阳市湘剧团为背景创作而成的一出现代湘剧,台词、唱腔沿袭湘剧的风格,服装、化妆根据背景进行改良,讲的是现代人的故事,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如果没有人看,那传承又有什么意义?”夏传进的目标便是要让湘剧的传承更有意义。(民盟衡阳市委 肖坤南)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