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孩子们把自己带回的东西一个接一个地展示出来。但是,老师发现,有一个女同学没带任何东西回来,而且在那里默不作声。于是,老师问她:“你呢,什么也没有找到吗?”这个女孩子不好意思地说:“请原谅,老师。我看见了花朵,嗅到了它的芳香,我也曾想把它摘下,但是我更愿意让它更长时间散发香气;我也看见了蝴蝶,它们颜色十分鲜艳又十分可爱,我不忍心把它们当成我的俘虏;我也看见那只从雀巢中掉出来的小鸟,在我试图上前去抓它时,我看见了鸟妈妈的目光正注视着我,我只想把它送回鸟巢里。”这个女孩接着说道:“老师,我已经嗅到了花朵的芳香,感受到了蝴蝶对自由的渴望,同时也体会到了小鸟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伤心。所以,我什么也没能带回来。”老师非常热情地称赞这个女学生。老师说:“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到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他人以自由。”“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他人以自由”!
“爱是自己享受自由”,道出了爱的基本条件——自由!家长、教育者在对子女、学生施教的过程中,往往会忘了这一点: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培养其孩子考上好的学校,赶场似地强迫其孩子参加玲琅满目的各种兴趣小组活动、培训活动。
有个叫小明的孩子,由于过度劳累、烦躁、无奈之余给其家长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如果我是一棵柳树,你别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是啊!当一个孩子除了学习就落入家长为其设置的无穷无尽的、无趣的所谓的兴趣培养泥潭中,可能的情况是:别说从“柳树”上摘下松子,就是能否长成一棵健康的柳树,人们都有理由怀疑。
还有一个钢琴已过八级的六岁女孩,当她为大家弹完一曲优美的钢琴后,受到大家热烈掌声后,妈妈要她再弹一遍时,委屈地说:“我又没有弹错,为什么还要我再来一遍。”更让人可怕的是这个女孩的妈妈把孩子双休日的时间排的满满的。下面是这个六岁女孩的时间表:上午7点半到10点练习钢琴,10点半到12点英语,下午1点到3点学舞蹈。
“爱是自己享受自由,同时给他人以自由”我们假如把爱当作是占有,是命令的、权威的。可以想象,若没有好好地引导,好好地让她们自由,学生今后成长以及其思想会向啥方向发展,那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说给孩子的爱应该是真爱,因为真爱是对所爱人和动物及物品等深深的同情加上爱惜,不舍得丢弃一丝一毫。真爱是树深扎于泥土之下的茁壮的根系,没有外力的强烈的破坏,它是不会轻易泯灭的。有哲学家说:“爱在本质上是一种指向弱小者的感情。”
一种完全发自内心的愿为对方的快乐与幸福付出的心态,一种不由自主的想把对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提供情感和身体保护的强烈的冲动,因而及至所能的宠她们(它们),心疼她们(它们),不管事实上自己是否比对方更强大。真爱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在此,我不禁要疾呼爱孩子就应该是真爱! (张家界民盟 高自安)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