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来,中国民主同盟在争取国家民主自由的斗争中,顽强奋战,不屈不挠,成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民主力量。
75年来,广大民盟盟员和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光辉的节日,从来没有忘记过李公朴、闻一多、张澜、沈钧儒、杨明轩、史良等许多民盟领导人和爱国人士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也不会忘记费孝通、钱伟长、华罗庚、谈家桢、任继愈、吴冠中、季羡林那样的民盟先贤和文化名人,为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
老一辈民盟盟员是中国民主同盟组织发展的原动力,是中国民主进步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民盟组织发展的历史见证。在纪念民盟成立75周年之际,缅怀他们,从中领悟民盟的精髓,实践中国民主精神,堪称是真诚的纪念。
振聋发聩的“最后一次演讲”——李公朴、闻一多
数十年来,我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其中,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至今刻骨铭心。“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1946年2月,国民党制造重庆较场口惨案,李公朴与郭沫若等遭特务殴打致伤,引发了一场延及全国的反对国民党暴行的民主运动。身为中国民主同盟云南支部执行委员。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中国人民救国会中央委员、社会大学副校长的李公朴,返回昆明为民主而奔走。昆明“整肃”期间,李公朴的名字已排在国民党特务暗杀名单第一位。许多朋友劝其离开以暂避,而其依然一副“死何惧之”的凛然正气。他说:“既然要从事民主运动,就要抱着跨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的决心!”7月11日雨夜,李公朴终于未能再跨回来,倒在国民党特务黑色的枪口之下。
诗人闻一多大声疾呼:“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轻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最后一次演讲》发表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演讲的场合和内容配合非常密切,闻一多所讲之事是他所亲身经历,也是听众确切知道的,演讲者和听者都感同身受,所以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至今,我仿佛又亲耳聆听了闻先生火一样的激情、他发表了民盟志士那言辞激烈,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和鼓动性的演讲。60余年过去了,民盟先辈的“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呼号犹在我的耳边轰鸣。为了实践民主精神,我们的盟员也一如既往“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为争取国家民主自由的民盟领袖——张澜
在纪念民盟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我希望你们都将眼光聚焦到为争取国家民主自由的民盟领袖张澜的身上。
世人如果具有智慧的话,在以往的年代里就会发现一位立志改革的民主人士,他就是1941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执行委员、主席的张澜,我们民盟的第一任领导人。1944年9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称中国民主同盟,他仍被推举为主席。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充人。1903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书院师范科学习。主张君主立宪。1904年押送回国。后创办南充民立小学、县立高等小学、瑞明女学等。1909年参加立宪运动。1911年6月发起组织保路同志会,领导保路废约斗争。辛亥革命后,任四川军政府川宣慰使。1913年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1915年参加反袁护国战争。1917年任四川省长。五四运动后支持新文化运动。1925年任成都大学校长,提倡思想、学术自由,主张各党各派兼收并蓄。1939年11月与黄炎培、章伯钧等在重庆发起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抗战胜利后反对蒋介石分裂、内战的方针,主张民主和团结。1949年6月赴北平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筹备会。9月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张澜的一生,是大胆冒险,冲破愚味,探索真理和民主的一生。他的举止是明智而坚定的。如今看来,主张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者,皆是心怀一个爱国目标而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的民主人士。他们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前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纪念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5周年的日子里,我们缅怀先行者张澜的业绩,以发扬民盟先贤的民主爱国精神。
坚持真理的改革达人——费孝通
新中国成立后,民盟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多党合作比肩推进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而主张“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的费孝通,更是一马当先,跃跃欲试。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成了坚持真理、在改革中劈波斩浪的达人。早年,他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江村经济》,被认为是社会人类学实地调查的一个里程碑,成为欧洲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提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提出针对不同形态的经济区域,进行类型研究的方法。他还提出发展中国小城镇的构想,真知灼见,为沟通中国城乡联络,缩小城乡差别,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解决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践证明了他治国平天下的睿智和谋略,先知先觉,令后辈们感佩和崇敬不已。
1985年,正是中国城乡改革开放吹响进军号之际,大江南北农村改革风起云涌,刚刚起步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崛起。它们迫切需要寻求先进技术、经济信息,需要党中央对农村政策的最新精神。当年1月20日,一份为农村改革服务、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乡镇信息报》诞生了!我时任该报副刊编辑,又兼通联部副主任。当《乡镇信息报》得到中宣部新闻局认可后,关心、支持这份报纸的费孝通教授,特意约请总编叶国兴和中华乡镇企业开发公司的经理赵明安、孙长鸣到自己家中。语重心长地说:“我早就想办一张为乡镇企业服务的报纸,就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和合适的地方。现在你们把报纸办在浙江,这很好!江浙乡镇企业很发达,我到江苏去过好几次。中国的农民渴望富起来,必须走乡镇企业这条路。你们要通过报纸,把那里的经验、先进技术,有用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去。我去年到甘南调查,那里穷得要命,消息不通,信息不灵,不懂技术,缺乏资金,你们要通过报纸做媒介,首先为他们服务……”。说完,还欣然提笔为他们题写《乡镇信息报》的报头,接着又写下了“发展乡镇企业,使千家万户富起来”的题词。
不久,费孝通教授在《乡镇信息报》总编叶国兴等人的陪同下,赴浙江温州、永嘉等地考察乡镇企业和农村市场,对乡镇企业的发展发表了许多意见,肯定了温州模式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尽管当时“资本主义复辟”叫嚣声甚嚣尘上,但费老力排非议,坚持真理,终于赢得了千千万万致富农民的爱戴和崇敬。民盟领袖的呕心沥血,用苦良心,有史可以鉴证,谁也否认不了!
“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75年来,许多盟员以李公朴、闻一多、张澜、费孝通等先贤和文化名人为榜样,薪火相传,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己任,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在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残酷斗争中,民盟前辈积极开展救亡图存、争取民主的运动,李公朴、闻一多等一百多位盟员烈士血沃中华。新中国成立后,盟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做好事,做实事。并发扬知识分子的良知和专长,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殚精竭虑,以心血和生命作燃料,使民盟精神代代相传,以润物细无声的冰雪情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甘当人梯。此时此刻,我用一名盟员的心声向民盟先贤和文化名人道一声:“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尚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我们要用一脉相承、继往开来的思想和足迹来告慰他们,缅怀他们。坚持真理,实践民主!
重温历史,才能更好前行;铭记精神,方能薪火相传!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