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有哲人说:“幽默者,大智也,大度也。”这当然不能视为幽默的定义,但它却解释了幽默的某些本质特征。
幽默:智慧的璀璨火花
幽默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喜剧美学中一个重要范畴。尽管它在现实生活中和艺术世界里司空见惯,然而,要从理论上对它作出严格的科学界定,却又十分困难。美国当代幽默研究者保罗•麦吉认为,人们为幽默规定的某种定义,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我国当代喜剧美学家陈孝英对自己为幽默下的定义,也无十足把握,称自己是“第七个摸象人”(见《幽默的奥秘》)。尽管如此,所有幽默研究者,对“幽默是智慧的璀璨火花”这一审美判断,并无异议。是的,幽默的创造应该是位智者。他在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临机应变,时有妙语,妙语中显示一种巧智奇思,“奇巧”之中迸出幽默。据《世说新语》记载: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六、七岁时便聪慧过人。一次家庭宴会上,许多人当面夸奖他,但有一位官员却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以后并不怎么样。”孔融立刻对那人说:“看来大人小时候也是很聪明的。”小孔融多么机智,话说得多么幽默,表面看去是恭维赞许,实质上却是反唇相讥。措辞含蓄、态度温和,造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喜剧情境,使听者禁不住会心微笑。而这一切可说是幽默的一般审美机制。
幽默的智慧火花,在“剑拔弩张”的情势中,往往会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一次在公园散步,在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径上,正碰上了自己的仇人,两人面对面站着,形成僵局。那人傲慢地说:“对一个傻子,我是绝不让路的。”歌德略一思忖,微笑着说:“我同你正好相反。”说着就让在一边。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歌德的话,绵里藏针,以柔克刚,既解除了尴尬的局面,又维护了自我的人格尊严,显示了美对丑的优势。这正是作为美学范畴的幽默的美感效应。
幽默:乐观的孪生姐妹
幽默是乐观的孪生姐妹,是一种才华,一种力量,一种美。因此,幽默的人总是坦荡、豁达、笑对人生,生命也因而闪耀出一种迷人的风采。这种人,处于顺境是这样,处于逆境更是这样。我国经济学泰斗马寅初先生,从早年留学美国耶鲁大学起,就开始游泳和洗冷水浴,几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1958年,他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有人对他说:“您的忠言逆耳,有人泼冷水呀。”马先生却微笑着说:“我是最不怕冷水的,近50年来,我天天洗,一日两次冬夏不分。”妙语双关,柔中有刚。这就说明:一般具有幽默感的人,都有一种超凡脱俗的人格,能够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独立应对艰难困苦。幽默正式人类面对共同生活困境而创造出的一种精神文明。
人们为什么会在困境中出之以幽默呢?这是因为幽默的人总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人生。既是积极进取,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受挫的烦恼,失败的忧伤。爱迪生致力于白炽灯制造的时候,有人取笑他:“先生,死了心吧,你已经失败1200次了。”爱迪生反驳道:“你说错了。我的成就是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说完,纵声大笑。正所谓“坦荡豁达,笑对人生。”
一代词宗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曾先后三次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被贬,当局视为罪过,人们觉得倒霉,而苏轼反而看作是“功业”。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
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造语幽默,发人深思。当然,就政治生活而言,其间有愤懑,有不平,是自嘲;就文学创作而言,却又有欢欣,有惬意,是自慰。因为“三州”的谪居生涯是他创作的丰收期:黄州四年共创作诗词、文赋、小品、书信等600多篇。惠、儋二州六年间仅诗歌就达400多首。诗人仕途凄风苦雨之日,正是创作如日中天之时。看来,苏轼的《自题》幽默之诗,绝非故作旷达之语。究其实质,乃诗人对客观事物一种深刻的体察,辩证的思考,新颖的发现。诚然,一个人幽默感的培养,既是情操的陶冶,也是思维的训练,意志的砥砺。幽默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文明品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鲁•赫伯说:“一个缺乏幽默感的人,他一生中的困难最多,对自己对别人的伤害也最大。所以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把心智变成幽默来注入生活。”(张国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