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大的病,在于心病。”
在州中医院未病科办公室里,马伯元和我们侃侃而谈他的“健康经”。
马伯元今年80岁,头发苍白,精神矍铄,作为州内名医,他虽然退休多年,却“离线”不“离岗”,依然奋战在医疗一线上,发挥他的光和热。
爱湘西:“湘西已成为我第二故乡”
“转眼来湘西48年了!”说起来湘西的往事,马伯元略微停顿,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的记忆需要回溯,内心需要舒缓……
1968年,风华正茂的马伯元踏上了来湘西工作的人生旅程。第一站是龙山县石牌区医院。
马伯元本是河南开封人,毕业于当时的湖南医学院本科医疗系西医专业,是当时非常难得的高材生。“我们那个时候,都差不多,国家花了那么大代价培养我们,我们就要为国家付出我们的青春。”来到石牌区后,马伯元深感湘西贫穷,特别是医疗条件落后。“乡里条件差,老百姓就医,基本上就靠村里的赤脚医生。”
有一次,马伯元去裕河沟出诊,裕河沟与石牌区相隔10多公里,天快黑了,一位乡村赤脚医生带路,走山路,走来走去,两个人一直在一片树林里打圈圈,赤脚医生以为碰到了乡下迷信中的“倒路鬼”,心里既虚又恐,几经周折后,马伯元靠着识别树木,才走出树林。到了村里后,马伯元紧急给村里的高烧病人诊断,连夜又和赤脚医生赶回石牌,到家已是凌晨2点多。
像这样的出诊经历,马伯元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因为有了马伯元他们一批年轻的业务骨干,石牌区的医疗条件大为改善,以前,石牌区卫生所只有5间病房,慢慢地,有了住院部,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卫生所也升格为卫生院。
马伯元在石牌区工作2年后,又先后来到当时的枝柳铁路龙山民兵团、龙山县郊区医院从事临床工作,在乡镇基层医院工作了整整12年。“我们湘西民风淳朴,老百姓非常热情,在基层,条件虽然艰苦,但更多感受到的是快乐。”
在马伯元口里,“湘西”已经成了“我们的湘西”。显然,多年来,马伯元从一个远到而来的游子,扎根湘西这片土地后,已经慢慢地爱上了湘西,他已然把这片土地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精医术:“做一名中西医结合的探索者”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杨黛仙,和马伯元同事多年,她常引用《黄帝内经》的这句名言,来称赞马老的医术。
杨黛仙解释,最高明的医生治疗还没发生的病,叫“未病”。中等医生治疗将要发生的病,称“欲病”。普通医生治疗已经发生的病,乃“已病”。马伯元治的就是“未病”。 当然,马伯元能成为一名“上医”并不容易。
西医专业科班出身的马伯元,长期在基层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西医临床经验。与此同时,马伯元出生在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对中医有着特殊的情感。“经常一个背篓,一把锄头,就到山里就挖草药,灵芝、天麻、七叶一枝花……湘西大山里到处都是宝贝。”在乡镇基层工作多年,马伯元经常上山识别草药,研究中医,认识了上百种中草药,并在土家族、苗族民族医学上研究颇深。这样一来,马伯元在“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后,成就了他中西医结合的精湛医术。
1980年,马伯元从基层再次走进学堂,赴省城参加湖南省“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从学理上打通了中西医结合的通道。3年毕业后,马伯元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依然回到湘西,担任龙山县卫校校长,为湘西医疗事业发展担任龙山县卫校校长的5年里,马伯元和同事们一起挖土、挑担,修建篮球场、职工宿舍,让卫校不断成长、壮大。另一方面,不断钻研艺术,学术渐长。
1988年,马伯元调至州民族中医院,更迎来了他临床与学术研究的更高平台。他先后撰写了《关于“胆”的概念的探讨》、《对“SARS”及有关问题的探讨》等学术论文,并获得国家级大奖。他参与编写了《土家医病证诊疗规范》、《名老土家医周大成医案》等医学著作,并独立完成《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一书,在中西医结合领域影响不断扩大。
“孩子一岁多起,有个小病小疼的,就找马老,幸运的是孩子从未输过一次液,现在6岁了,一直很健康。”在州中医院未病科,有说有笑的肖妈妈和她的孩子把马伯元当成了他们的健康顾问。当然,孩子的“幸运”更得益于马伯元从中西医病理上对“未病”可预见性的“掌控”。这也是马伯元作为“上医”医术精湛的表现。
乐天派:“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
“心情要愉悦,适当的运动,恰当的饮食,凡事把握度。”——这是马伯元从医多年总结的身体健康的四大要素。其中,他把“心情愉悦”排在首位。
多年来,马伯元也是这一理念的践行者。
退休多年,子女条件都非常好,他却依然不让自己“离岗”!不少医院高薪聘请他,他都拒绝,州中医院每月1000元“低薪”返聘他,他却乐于接受。“人,不能什么都看钱,更重要的是要心态好,要快乐。”马伯元就是这样的乐天派。当然,在马伯元看来,一个人要真正快乐,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内心浑浊、欲望强烈的人的很难真正快乐。
马伯元是一位民主党派人士。1988年,湘西民盟组织刚刚成立不久,他就成为其中一员。多年来,他积极为医院的发展献计献策,培养后备盟员,从不谋求私利,为我州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体现了一位民主党派人士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采访马伯元的过程中,不少病人更是为他的“品格”纷纷点赞。
“他从不怕浪费时间,人家看病开个方子几分钟搞定,他硬要二三十分钟甚至更长,望闻问切四诊,他仔仔细细,他还要和你聊天,告诫你要心胸开朗,清淡饮食,秋收冬藏等等,到他那问次诊,好比听了一堂中医养生课。”
“不管病人家境如何,马老都力求对症下药,避免我们花冤枉钱。对于我们这些大老远跑来的乡里病人,他会说,我给你这些药,你两天煎一副,10天后好了就不用来了,未好,先打我电话,我再看有没有必要再跑吉首一趟。” …… 乐观的心态、人格的豁达让马伯元内心充实。
“我要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这句话常常挂在马伯元嘴边。马伯元掐指一算,自己来湘西工作已经有48年了,他说,再过两年,他就要真正退下来。
“春去夏来太匆匆,桃李未赏已飞英。油菜脱金正结子,回眸遍山杜鹃红。”马伯元写的这首小诗,既是他对岁月人生的感慨,更是他对自然和人世规律的认识。
采访结束,目送80岁高龄的马伯元,只见他依然健步如飞。显然,作为乐天派的他,内心深处永远都是遍山的“红杜鹃”…… (作者:欧阳文章)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