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爱妃生下一娃”——“后宫昨夜降真龙。”
“生下的是一个女娃”——“月里嫦娥下九重”
“可生下不久就死了”——“仙女人间留不住”
“她是淹死在浴盆里呀!”——“翩然坠入水晶宫!”
纪晓岚摇头晃脑吟诵,乾隆皇帝翘起拇指高呼:“好诗,好诗!”丧女的悲哀,全被审美的愉悦所取代。“一切的悲伤如以诗情与智慧去涂抹,都将成为深沉激越的美丽。”罗兰的话给诗的美感魅力作了哲理的阐释。这就说明:欣赏优美的诗歌,确乎可以调节情绪,对养生保健大有益处。
说道“养生保健”,医学专家洪昭光提出四大基本原则: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前三项,都有硬指标,好办;第四项“心理平衡”比较难于把握。况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情绪三、五天一变,需要及时掌控、调节。这是老年人养生保健中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不少人咨询心理医生。我则另辟蹊径向古今中外杰出诗人请教,拜他们为师。杰出诗人,是人类的精英,读他们的作品,可以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人品的提升。究其实,就中亦蕴藏着富含哲理文化意味的“养生”精义,可以给人们祛病强身指点迷津。比方老年人一般自认为是风中残烛,对健康寿命总是不免担忧。想到这些,我就去请教曹孟德老师,曹老师开导我:“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龟虽寿》)是说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的,只要自己善于养护,也是可以长寿的。事实也正是这样,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巴金、臧克家、冰心,年青时都体弱多病,由于“养怡”得法,巴金享年101、臧克家99、冰心97。“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应是铁律。因此我将其书于日记本扉页,以便天天警告自己。
人一旦得病,原本平静的心情势必受到影响。这时我就记起苏东坡老师的亲切教诲:“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也就觉得坦然,并且趁着这难得的“有闲,”多读些诗歌。一则调整情绪,二则扩大视野,何乐而不为。我这个人呀,一旦有爱读的书在手,就陶醉其中,宠辱皆忘,其喜洋洋者矣。生平一些小病小疼就在“书疗”(“诗疗”)中不治而愈。这不就是“安心是药更无方”吗?当然大病来了还得服药治疗。
20多年前, 我曾大病一场,头部剧痛,服了10多剂中药,也不见好转,头痛得眼珠子都转不动。住院检查说是颅内积有血肿,需作手术。我很害怕。后转念一想,动了手术不就好了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老师的提醒给了我很大鼓舞和安慰,手术前我还拜读了朱熹老师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雨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读诗是期盼吉人天相,像诗中一样,化险为夷,出现奇迹。真想不到只隔两天奇迹果然出现了:头突然不痛了。探视的朋友彭复旦等提醒我复查。复查结果:“血肿全部吸收”自然无需手术,获此喜讯,犹如死囚犯听到大赦令,我欣喜若狂,不由得放声高唱:“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乐得医生往我肩上猛击一拳……(出院后我走访几位专家,他们认为奇迹还是中药创造的。祖国医学真神奇!这是后话。)
养生至关重要的是“心理平衡”。何为“心理平衡”?我的理解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穷通寿夭,无忧无喜。正如陶渊明老师所告诫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而要保持这么一种平静的心境,经常读读“诗圣”杜甫的《江村》,很有好处。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锥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好一幅和谐宁静生气勃勃的“天人合一”的图画。每次读它,浮躁纷扰的心境就立马安静下来,因为我所处的环境与诗中情景有某些相似,容易引起共鸣。我之所居,虽不是“清江一曲”的江村,却是绿树环绕的小区,退休之后“事事幽”却也名副其实;“锥子敲针”曾是十几年前的事,但“老妻画纸”(剪窗花)却近在眼前;“梁上燕”、“水中鸥”虽只是活跃在墙壁的画幅上,但笼中鹦鹉“健康长寿”的频频呼唤,却不时响彻在耳边,似为我这80老翁虔诚祝福。以上都是相似之处。唯独尾联“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则与我有天壤之别。一代诗宗竟然还须靠亲友接济才能生活这确是旧时文人的悲剧。而我们新时代的知识份子可谓得天独厚:“喜有退休金养老,丰衣足食乐淘淘”这是新时代文人的大幸,也是老年人“心理平衡”最可靠的保障。难怪不少老年人仍然精神抖擞在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继续发挥余热。“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叶帅的诗就唱出了当今中国老人共同的心声。是的,躬逢盛世,我们老年人不独会热情洋溢的唱出一曲黄昏颂,更会情不自禁地高歌一曲新时代的赞歌。(市教育学院支部 张国鹄)
编辑:redcloud